[发明专利]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5544.X | 申请日: | 202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0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刁荣丹;孙林柱;王青青;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F24D11/00;F28D20/02;H02J7/35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孙晓林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能 互补 复合 相变 墙体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包括保温光伏百叶层和复合相变储能层,保温光伏百叶层和复合相变储能层之间具有空气间层,所述复合相变储能层包括墙体基层和复合相变储能组合盘管,复合相变储能组合盘管由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盘管内腔填充复合相变储能材料,所述第二盘管内腔填充传热流体,所述第二盘管两个端口分别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与保温箱连接,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循环泵和流量调节阀门。该墙体系统充分利用材料的相变储能机理与不同材料之间传热性能耦合关系,提高了复合墙体蓄热能力与传热效果,降低了建筑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改善了室内热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围护结构节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约占建筑能耗的一半以上,因此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最为有效的建筑节能方式,传统围护结构是以显热形式进行储能,这种方式需要更大体积的材料才能存储更多的能量,而实际工程中并不适合使用过于厚重的围护结构,因此潜热储热成为目前关于围护结构的研究热点。相变储能墙体是一种利用潜热方式进行储能的新型建筑围护结构,将相变材料应用在建筑围护结构中能够发挥保温隔热、调节温度、蓄热节能等作用,相变储能墙体可以提高墙体的保温隔热和储热性能,改变室内热舒适,同时对建筑能耗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相变材料的建筑节能应用仍存在相变材料蓄热能量不高、造价过高、易泄露、结构稳定性差、节能效果局限性明显、储热性能持久性越来越差的问题,且现有的相变墙体均采用单一相变材料或定形相变材料,且蓄热能力欠佳,导热性能差,不能保证及控制足够的吸收或释放热量。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该墙体系统充分利用材料的相变储能机理与不同材料之间传热性能耦合关系,提高了复合墙体蓄热能力与传热效果,降低了建筑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改善了室内热环境。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包括保温光伏百叶层和复合相变储能层,保温光伏百叶层和复合相变储能层之间具有空气间层,所述复合相变储能层包括墙体基层和复合相变储能组合盘管,复合相变储能组合盘管由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组合而成,所述第一盘管内腔填充复合相变储能材料,所述第二盘管内腔填充传热流体,所述第二盘管两个端口分别通过进水管和出水管与保温箱连接,所述保温箱内存储有传热流体,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上均设有循环泵和流量调节阀门。
本发明中,复合相变储能组合盘管由第一盘管和第二盘管组成,第一盘管内具有填充复合相变储能材料,所述第二盘管内腔填充传热流体,第二盘管内的传热流体与保温箱内的传热流体连通,通过第二盘管内的传热流体传热流体热循环及保温箱储热,补给第一盘管内复合相变储能层热量,充分利用材料的相变储能机理与不同材料之间传热性能耦合关系,导热性能更好,提高了复合墙体蓄热能力与传热效果,改善室内热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的复合相变储能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的保温光伏百叶层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的复合相变储能组合盘管呈回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的复合相变储能组合盘管呈U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多能互补复合相变储能墙体系统的复合相变储能组合盘管呈蛇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55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