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氰化尾渣的分级分流浮选回收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5889.5 | 申请日: | 202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1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 |
主分类号: | B03D1/018 | 分类号: | B03D1/018;B03D101/00;B03D101/02;B03D101/04;B03D103/02 |
代理公司: | 赣州凌云专利事务所 36116 | 代理人: | 曾上 |
地址: | 341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氰化 分级 分流 浮选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氰化尾渣的分级分流浮选回收金的方法,本发明通过筛网分级将氰化尾渣分成粗细粒级两个产品,为分级分流浮选做好准备;对粗细粒级产品选择针对性的工艺参数和药剂制度进行浮选;选择合适的粗粒级浮选中矿作为细粒级浮选的载体,最大程度提高细粒级的回收效率。最终实现通过粗细颗粒分级分流浮选、串流—载体浮选、组合药剂强化浮选等整体上提高金的综合回收率。本发明工艺先进,分选效果好,能有效回收氰化尾渣中微细粒级的金,最终金精矿的Au品位≥16.03g/t、Au回收率≥76.81%,提高了氰化尾渣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物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氰化尾渣的分级分流浮选回收金的方法,特别适用于粒度分布不均匀的氰化尾渣中金的资源回收。
背景技术
氰化提金法是黄金矿山提金的重要技术,氰化提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氰化尾渣,尾渣中的金品位可达1~8g/t。传统上对氰化尾渣处理主要是填埋,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现阶段有部分矿山采用浮选法回收其中的金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对氰化尾渣进行全粒级浮选,得到浮选的金精矿,再经过氰化浸出和沉积提取两个步骤得到黄金;另一种是把金银通过浮选富集到有色金属(如铜铅等)精矿中,再经过火法冶炼,得到金银及铜铅金属。
氰化尾渣由于细粒含量比例高(-0.074mm含量一般占到80%以上),硅酸盐矿物泥化严重,各种矿物零电点的pH值不同,在同一矿浆环境下,表面带电的颗粒相互干扰、相互影响,对浮选药剂的无选择性吸附增加,浮选过程中矿浆粘性增加;有价矿物表面吸附其他离子形成双电层,表面也会出现较厚的水化膜,浮选药剂对它的捕收能力弱;不同粒级颗粒性质变化大,浮选过程中粗细颗粒相互夹杂,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相互影响;此外氰化过程中添加的大量化学药剂致使矿物表面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甚至很多包裹金的矿物也被氰化物抑制难以浮选,上述原因都会导致氰化尾渣的金矿物可浮性大为降低,回收变的非常困难。
已有专利“从氰化尾渣中回收金的方法”(专利号2017112413846)包括原矿预处理、粗选作业、扫选作业、精选作业步骤,该专利采用组合捕收剂Y-89和YP-35,同时添加组合抑制剂水玻璃和Linx385,对包裹于硫化矿中的金的浮选效果好,但没有抓住不同粒级具有不同性质这一特点,采用全粒级浮选方法,难以保障粗细粒级浮选相互影响较大或泥化严重的氰化尾渣中有价矿物的回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是提供一种氰化尾渣的分级分流浮选回收金的方法,提高金的资源综合利用率。
本发明主要技术思路是将原矿(氰化尾渣)通过筛网分级获得粗细粒级两个产品,粗细粒级按各自针对性的工艺参数和药剂制度分别进行浮选,选择合适的粗粒浮选的中矿作为载体介质串流到细粒浮选系统中实现串流—载体浮选,提高细粒的回收效率;粗细粒级浮选的精矿合并为最终金精矿,粗细粒级浮选的尾矿合并为最终尾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氰化尾渣的分级分流浮选回收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步骤:筛网分级,氰化尾渣(原矿)1按矿浆质量浓度30~40%补加水调浆后,经0.038mm孔径的泰勒标准筛进行筛网分级2得到粗粒产品和细粒产品;
②步骤:粗粒粗选,在步骤①得到的粗粒产品中按矿浆质量浓度30~35%补加水调成矿浆,再依次添加分散剂水玻璃:500~700g/t,活化剂硫酸铜:100~120g/t,组合捕收剂MA-1:30~40g/t、丁铵黑药:15~20g/t,起泡剂松醇油:10g/t,进行粗粒粗选3,获得粗粒粗选精矿8和粗粒粗选尾矿;
③步骤:第一次粗粒扫选,在步骤②获得的粗粒粗选尾矿中添加组合捕收剂MA-1:15~20g/t、丁铵黑药:10~15g/t,起泡剂松醇油:5g/t,进行第一次粗粒扫选4,获得第一次粗粒扫选精矿9和第一次粗粒扫选尾矿,第一次粗粒扫选精矿9返回至步骤②的粗粒粗选3作业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未经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58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松软土岩溶地基加固结构
- 下一篇:一种高速溶豆粉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