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用的密闭式负压有创操作舱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6996.X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6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吴嘉骏;夏伟梁;盖东海;汤文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A61B90/00;A61B90/4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刘宗磊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密闭式 负压有创 操作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的密闭式负压有创操作舱,包括下层的不透气柔性薄膜以及密封罩在薄膜上的可折叠式盖仓,盖仓可由五块独立板构成,预先在内外侧贴有透明胶带,包装时折叠,体积小,使用时可迅速组装,形成手术操作空间;在柔性薄膜上开设有将手术创面外露在所述透明密封操作舱内的开口,且在柔性薄膜的下表面设置有一圈靠近所述开口边缘的胶带;透明密封操作舱左右两侧开设有两个高度一致的操作口;透明密封操作舱通过设有进气口、排气口和进液口。本发明在简易临床场景可迅速构建一个封闭的手术操作空间,有效地隔离气溶胶、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液等污染,同时可折叠的设计也便于疫情突发的迅速运输和启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防护用具,具体涉及到一种医用的密闭式负压有创操作舱。
背景技术
在高暴露风险的手术场景中(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气管切开、肺结核患者的胸部手术等),手术操作会带来气溶胶暴露或血液污染的风险。这种情况为手术操作的安全防护带来巨大的挑战,即使有足够的安全防护设施,由于操作者需要佩戴防护镜或正压防护面罩,也会对手术视野造成明显的影响。在基层医院,生物安全防护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患者很可能因此失去有保护条件下进行手术的机会;而在不得不实施紧急手术时,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感染风险。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救治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等危重病人的应急措施,在切开气管并插入导气管的瞬时,产生气管刺激而易引发反射性呛咳,造成呼吸道分泌物以及血液等喷射状泄出,并产生包含潜在致病原的气溶胶,对近距离操作的医护人员产生很大的感染风险。目前临床上应对这类有创手术感染风险,主要的应对思路是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和对手术操作空间(包括病人和医护人员)的隔离,主要采取如下的几类防护措施:
1)针对医护人员进行防护,使用N95口罩、穿戴防护服、佩戴防护镜正压防护面罩等;
2)针对手术操作空间的隔离,在负压病房内,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手术操作;
3)在救治新冠肺炎(NCP)、萨斯(SARS)、开放性结核、多重耐药菌等高传染性病人的过程中,需要综合以上两种措施,包括使用负压病房、N95口罩、防护服、防护镜/正压防护面罩等,对医护人员进行全方位的防护。
目前现有技术有一些是采取隔离罩的方式来进行防护,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现有技术来陈述:
公开号CN 2652372Y公开的防护隔离帐,其是采用一种薄膜帐罩,将病人全身置于其中,但搭建等较为复杂;公开号CN 2621625Y公开的呼吸道飞沫播散防护装置,其是采用一种类似盖伞的设计,与抽排油烟机作用相似,在病人上方接上负压,将污染物抽吸走,但下方仍然是敞开的;公开号CN 209899593 U公开的体液防护罩,其是采用一个类似于六边形伞的结构,对手术区域(如髋关节置换手术)进行防护,减少喷溅污染;但该设计仍然是一个敞开的结构;公开号CN 2659352Y公开的封闭式气管切开器,采用一个局限于病人喉部的较小透明罩子,插管装置从上方开口处垂直插下去,不利于手术操作和复杂情况的应对;公开号CN 209696010 U公开的一种气管切开术后防污罩,以及相似的气管切开术后防痰液喷溅防护罩(公开号为CN 206587252 U)采用透明罩子,有孔设计或带管子集液,都是用作术后防污作用,不适合术中使用。
以上专利的防护罩由于没有造成局部负压的环境,不适用于高传染性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的气管插入手术等高风险操作。此外,由于目前的防护罩体积较大,不好运输和集中存放,遇到大规模疫情时,很难迅速的运输到疫情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负压舱建立一个有效的密闭手术操作空间,防喷溅、防雾设计保障了手术视野的清晰,通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针对高暴露风险切口的安全防护工具,显著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感染暴露风险以及手术医师的安全防护要求,在临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的为手术医师提供安全防护,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减少院感风险,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使用。具体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69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冠状传染及瘫痪病人护理床的粪便收集输运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母排灌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