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组合物、杀虫剂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07843.7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4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敏;王洪涛;王英姿;李凌云;栾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N61/00 | 分类号: | A01N61/00;A01N53/04;A01P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朱玲艳 |
地址: | 2655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刺吸式 口器 害虫 组合 杀虫剂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组合物、杀虫剂及应用,属于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所述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本发明中,椒碱烯酰胺又称辣椒素对害虫有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双丙环虫酯通过干扰昆虫弦音器的功能,导致昆虫对环境失去感应,进而不能取食,失水,最终饥饿而死;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作用机制不同,复配后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具有明显增效作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在防治蚜虫、小绿叶蝉、烟粉虱中均较单剂表现出更好的防效,且降低了单剂的使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组合物、杀虫剂及应用。
背景技术
刺吸式口器害虫在我国各作物主产区普遍发生,主要包括蚜虫类、叶蝉类、蓟马类、盲蝽类、飞虱类等害虫,刺吸植物汁液,造成植物叶片受害,果实停止生长,给农作物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其防治主要是化学农药防治,常用农药主要为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毒死蜱等。随着农药的长期重复使用,害虫对常规杀虫剂的抗性越来越高,农药的用量也越来越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组合物、杀虫剂及应用,本发明的组合物用量小、且具有良好的防效。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所述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的质量比为1:1~80:1。
优选的,所述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的质量比为4: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组合物的杀虫剂,所述杀虫剂中椒碱烯酰胺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20%;所述杀虫剂中双丙环虫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3%。
优选的,所述杀虫剂中椒碱烯酰胺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时,双丙环虫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所述杀虫剂中椒碱烯酰胺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时,双丙环虫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3%;所述杀虫剂中椒碱烯酰胺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时,双丙环虫酯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
优选的,所述杀虫剂的剂型包括水乳剂和微乳剂。
本发明提供了上述方案所述组合物或者所述杀虫剂在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刺吸式口器害虫包括蚜虫、小绿叶蝉和烟粉虱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所述应用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组合物或杀虫剂稀释1000~6000倍后,喷施于虫害作物。
优选的,所述喷施的时期为刺吸式口器害虫的虫害发生期;所述喷施的次数为1~2次,两次喷施的间隔时间为7~14天。
优选的,稀释后的组合物或杀虫剂的施用量为60~200L/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本发明中,椒碱烯酰胺又称辣椒素对害虫有触杀作用和胃毒作用;双丙环虫酯通过干扰昆虫弦音器的功能,导致昆虫对环境失去感应,进而不能取食,失水,最终饥饿而死;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作用机制不同,复配后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具有明显增效作用,椒碱烯酰胺和双丙环虫酯的质量比为1:1、2:1、4:1、10:1、20:1、40:1、60:1、80:1的情况下,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4:1表现出的增效作用最为显著。本发明的组合物在防治蚜虫、小绿叶蝉、烟粉虱中均较单剂表现出更好的防效,且降低了单剂的使用量。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78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