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固相微萃取的合成药物基因毒性杂质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8031.4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60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赵燕芳;谢含仪;李靖坤;陈相峰;李慧娟;赵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J20/281 | 分类号: | B01J20/281;B01J20/22;B01J20/28;B01J20/30;G01N30/02;G01N30/0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晓鹏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固相微 萃取 合成 药物 基因 毒性 杂质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固相微萃取的合成药物基因毒性杂质分析方法。固相微萃取纤维包括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微球和纤维载体,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微球负载在纤维载体的表面。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微球由三‑(4‑氨基苯基)‑胺和三‑(4‑甲酰基苯基)‑胺两种配体结合形成。实现原料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的测定。本发明的固相微萃取纤维具有耐高温,重复使用次数高,吸附能力强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毒性杂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相微萃取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合成药物基因毒性杂质分析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目前,绝大多数的药物是经过化学合成方法或者通过修饰天然产物来生产的。无论哪一种方式,合成中均会使用多种反应试剂。这些试剂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有少量残留或者产生诸多副产物,形成具有一定未知毒性,尤其是基因毒性的杂质。原料药物以及成品药物中存在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的小分子物质,这已经广泛引起了各国监管部门、制药公司、医院以及患者的广泛关注。
基因毒性杂质导致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作用机制并不复杂,这些杂质通常具有亲电基团,或是能够代谢为具有亲电基团的物质,然后和DNA上的亲核基团发生反应。DNA结构中的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和磷酸酯骨架上均富有电子,遇缺电子试剂,易发生取代反应。这些缺电子试剂主要包括烷基卤代物、烷基硫酸盐、环氧化物、肼类、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芳香胺类和硼酸类等。药物生产过程中要完全去除这些基因毒性杂质,实际难度非常大。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等机构颁布了相关的指导文件,并给出了毒理学的关键阈值以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基因毒性杂志的残留。实际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方法往往采用限度检查法。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来源主要有三类。(1)基因毒性试剂类主要来源于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反应试剂、催化剂等的残留。(2)中间过程合成产物,由合成过程中多种试剂或者中间体反应生成具有警示结构的杂质成分。(3)降解产物通常由储存或者运输过程中的不利条件导致药物中一些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具有警示结构的杂质成分。基因毒性杂质的结构繁杂,种类众多,针对一类基因毒性杂质来开发合适的分析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常规的固相萃取法存在灵敏度低、基质干扰大等弊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相微萃取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合成药物基因毒性杂质分析中的应用。本发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采用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微球作为吸附剂,对多种基因毒性杂质进行了定量分析,该方法在精密度、重现性、灵敏度等方面均满足定量要求。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第一方面,一种固相微萃取纤维,包括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微球(CONs)和纤维载体,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微球负载在纤维载体的表面。
本发明的共价有机骨架纳米球材料对原料药中的缺电子试剂即残留物或副产物进行检测,检测范围较宽,可以对原料药中多种溶剂残留及副产物等多种具有基因毒性的缺电子化合物进行分析。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微球由三-(4-氨基苯基)-胺和三-(4-甲酰基苯基)-胺两种配体结合形成。
优选的,三-(4-氨基苯基)-胺和三-(4-甲酰基苯基)-胺两种配体的质量比为:0.5-1:1;进一步优选为0.8-0.9: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纤维载体为不锈钢纤维、玻璃纤维等。
第二方面,上述固相微萃取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为:将纤维载体进行刻蚀,刻蚀后的纤维载体表面粘附密封胶,然后将纤维载体放置在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微球的分散液中浸渍,取出干燥、老化得到共价有机骨架纳米纤维。共价有机骨架纳米纤维也称为固相微萃取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未经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80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