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的新型联合靶向药物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8404.8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7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谭静;黄慧强;陈竞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5/06 | 分类号: | A61K45/06;A61K31/4406;A61K39/395;A61K31/167;A61K31/165;A61K31/519;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孙凤侠 |
地址: | 510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复发 难治 细胞 淋巴瘤 新型 联合 靶向 药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的新型联合靶向药物方案。首先研究提出,JAK‑STAT信号通路下游靶标TNFRSF8(CD30)可作为预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对HDAC抑制剂敏感性的生物标记物,可据此对患者进行前期分组后再行HDAC抑制剂治疗,使患者获得最大获益。并进一步研究可克服HDAC抑制剂治疗耐药的靶点及相应联合用药方案,即将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剂与HDAC抑制剂联用,该方案可使细胞染色质重塑成对HDAC抑制剂敏感的状态,从而逆转耐药,使得无法从HDAC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本发明有助于提供T细胞淋巴瘤的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存活率,在推广HDAC抑制剂在复发/难治的T细胞淋巴瘤治疗方面及改善T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现状方面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治疗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的新型联合靶向药物。
背景技术
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包括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NKTL)、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Lymphoma,PTCL)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等。其中,NK/T细胞淋巴瘤是起源于成熟NK/T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NK细胞和T细胞具有共同的祖细胞,两者在功能和某些抗原的表达上具有相似之处,NK/T细胞淋巴瘤因起源于这两种细胞而得名。与其他类型的淋巴瘤类似,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鼻腔是NK/T细胞淋巴结最常见的结外原发部位,可表现为鼻塞、鼻出血、面部肿胀等,同时伴有恶臭和面中线部结构的坏死性改变;其次是皮肤,主要表现为分布于躯干或四肢的多发性斑块或肿块,可伴有溃疡形成;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目前,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极差,且治疗手段十分有限。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和放疗。对于病变局限的患者,以放疗为主。对于病变广泛累及者,应以全身化疗为主。但相对于其它类型淋巴瘤,该类型对放化疗比较抗拒,因此预后相对较差。
研究显示,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可从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Chidamide)靶向治疗中获益:实验证实,T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可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靶向治疗中获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修饰来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阻碍肿瘤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相较其他抗肿瘤药物,HDAC抑制剂具有抗癌效果好、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逐渐成为抗癌治疗和肿瘤靶向治疗联合用药领域的新热点。目前FDA已经批准多种HDAC抑制剂用于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其中伏立诺他(Vorinostat,SAHA)和贝利司他(Belinostat)分别被FDA批准用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cell Lymphoma,CTCL)的治疗,而罗米地辛(Romidepsin,FK228)则先后被批准用于复发/难治的CTCL和PTCL患者的治疗。然而,虽然多临床试验显示HDAC抑制剂在治疗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上述药物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的客观缓解率仅为20-30%,且其临床反应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进一步鉴定预测HDAC抑制剂临床反应的分子标志物及相关耐药机理研究将对晚期复发/难治的T细胞淋巴瘤治疗起着重大促进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84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