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清洁能源的智能微网协调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8476.2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01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梁钰;万信书;林盾;王绥瑜;刘红岩;徐凤玲;冯井普;张昌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3/46 | 分类号: | H02J3/46;H02J3/3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欢 |
地址: | 570100 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清洁 能源 智能 协调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清洁能源的智能微网协调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清洁能源并网监视与能量管理模块接收计量自动化系统发送的清洁能源发电信息,以及调度系统发送的调度信息,所述清洁能源发电包括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所述发电信息至少包括功率信息和电压信息;清洁能源并网监视与能量管理模块根据清洁能源发电信息以及调度信息,对清洁能源发电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生成相应的清洁能源互补优化策略,发送到调度系统;调度系统根据互补优化策略,对清洁能源发电设备进行调度控制。本发明能够实现实现不同类型清洁能源发电站出力的互补及平衡,提高了电网的利用效率,综合经济效益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调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清洁能源的智能微网协调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一些清洁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已经建立起许多清洁能源电站,通过更加环保的方式发电供电,其中,部分清洁能源电站通过T接线路并网,站内的自动化条件差,缺少监测手段,处于“盲调”状态,电网调度难以实时掌握其运行状态,并且不同清洁能源发电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光伏发电较为明显的缺陷是其出力会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加上部分清洁能源电站自动化条件差,导致采用不同类型清洁能源发电的电站间出力无法实现平衡配合,从而无法实现供需平衡,经济效益也无法达到最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清洁能源的智能微网协调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一种基于清洁能源的智能微网协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清洁能源并网监视与能量管理模块接收计量自动化系统发送的清洁能源发电信息,以及调度系统发送的调度信息,所述清洁能源发电包括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所述发电信息至少包括功率信息和电压信息;
清洁能源并网监视与能量管理模块根据清洁能源发电信息以及调度信息,对清洁能源发电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生成相应的清洁能源互补优化策略,发送到调度系统;
调度系统根据互补优化策略,对清洁能源发电设备进行调度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调度信息包括微电网拓扑信息、清洁能源并网母线信息、变电站信息、负荷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清洁能源发电信息以及调度信息,对清洁能源发电运行状况进行监控,生成相应的清洁能源互补优化策略,具体包括:
建立清洁能源互补调度模型,根据微网实际运行情况设置模型约束条件;
计算微网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对清洁能源互补调度模型通过迭代计算求解,根据计算结果生成清洁能源互补优化策略。
进一步的,所述模型约束条件包括电网线路约束条件和水库约束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微网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具体包括:
预测光伏发电出力曲线,根据清洁能源发电信息与调度信息获得微网负荷高峰时段水力发电出力曲线,根据光伏发电出力曲线与水力发电出力曲线获得微网负荷高峰时段的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
计算微网负荷高峰时段相邻时段的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
计算剩余时段的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
进一步的,所述对清洁能源互补调度模型通过迭代计算求解,具体包括:
计算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曲线与单一水力发电总出力曲线拟合度;
判断拟合度是否高于预设阈值,若高于预设阈值,则结束计算,否则重新计算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曲线与单一水力发电总出力曲线拟合度,具体包括:
通过图形处理模块分别提取清洁能源互补总出力曲线的第一曲线轮廓,以及单一水力发电总出力曲线的第二曲线轮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84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酸枣蒸馏酒及其酿造工艺
- 下一篇:一种钛铝合金粉末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