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弃钻井液联合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08599.6 | 申请日: | 2020-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03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方;冯朝阳;邢国庆;王贵;任妍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101/3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王红霞 |
地址: | 6105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钻井 联合 处理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钻井液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废弃钻井液联合处理装置及方法,解决现有废弃钻井液中金属盐离子和微小固相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包括电吸附光催化联合处理装置,所述电吸附光催化联合装置包括电吸附箱,所述电吸附箱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电极板,所述电极板分别与外部的电源连通,所述电极板的两侧分别套设有夹板,所述电吸附箱的上端设置有紫外光灯管,所述紫外光灯管与外部的电源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钻井液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弃钻井液联合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钻井液是钻探过程中,孔内使用的循环冲洗介质,钻井液主要功用是:①冷却钻头、清净孔底、带出岩屑。②润滑钻具。③停钻时悬浮岩屑,保护孔壁防止坍塌,平衡地层压力、压住高压油气水层。④输送岩心,为孔底动力机传递破碎孔底岩石需要的动力等。废弃钻井液主要由钻井泥浆、钻井污水、钻屑及压裂作业返排液等组成,总体上表现出高COD值、高pH值、含有大量的泥浆和压裂液中的有机成分、无机盐和钻井液添加剂等,污染物浓度高,处理难度较大。
现有技术中,对于废弃钻井液的处理一般都是采用离心分离的方式,将钻井液中的固相物进行分离,例如申请号201320657605.9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废弃油基钻井液回收利用装置,主要由废弃油基钻井液储罐、清水储罐、阀门、加热搅拌罐、破乳剂储罐、三相旋流分离器、回收油储罐、污水回收池、废弃泥沙固化池与固化剂储罐组成,所述废弃油基钻井液储罐、清水储罐与破乳剂储罐通过管道连于加热搅拌罐的上端,管道上均设有阀门加热搅拌罐的底端连于三相旋流分离器的顶端,用于回收油的回收油储罐与三相旋流分离器中部相连,用于盛放污水的污水回收池与废弃泥沙固化池分别与三相旋流分离器的下端与底端向连,污水回收池的底端与固化剂储罐分别与废弃泥沙固化池相连。
申请号为201610566660.5专利公开了一种油气田废弃水基钻井液固液分离方法,
(1)新疆地区
一开阶段膨润土体系废弃水基钻井液,采用静置沉降法,使其中的悬浮固相物质自然沉降,形成污泥,再用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
二开阶段聚合物体系废弃水基钻井液,1m3废弃水基钻井液投加絮凝剂PAC14~15kg,使固相物质凝聚,再用过滤法,滤出固相物质,实现固液分离;
三开、四开阶段聚磺体系废弃水基钻井液,1m3废弃水基钻井液投加絮凝剂PAC 14~15kg,助凝剂PAM 0.45~0.6kg;使其中的固相物质凝聚,再用过滤法,滤出固相物质,实现固液分离;
(2)川东地区
一开阶段膨润土体系废弃水基钻井液,采用静置沉降法,使其中的固相物质自然沉降,形成污泥,再用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
二开阶段聚合物体系废弃水基钻井液,1m3废弃水基钻井液投加絮凝剂PAC18~20kg、助凝剂PAM0.05~0.06kg、稳定剂2~2.5kg,使其中的固相物质凝聚,再用过滤法,滤出固相物质,实现固液分离;
三开阶段聚磺体系废弃水基钻井液,1m3废弃水基钻井液投加复配破胶剂30~35kg,絮凝剂PAC3~4kg,助凝剂PAM0.05~0.06kg,稳定剂2~2.5kg,使胶体离子破裂,其中的液相物释放,固相物质凝聚,再用过滤法,滤出固相物质,实现固液分离;
(3)川西地区
一开阶段聚合物体系废弃水基钻井液,1m3废弃水基钻井液投加破胶剂10~11kg,絮凝剂PAC3~5kg、稳定剂4~6kg,使胶体离子破裂,其中的液相物质释放,固相物质凝聚,再用过滤法,滤出固相物质,实现固液分离;
二开及以后阶段聚磺体系废弃水基钻井液,1m3废弃钻井液投加破胶剂20kg、絮凝剂PAC3~4kg、稳定剂10~12kg,使胶体离子破裂,其中的液相物释放,固相物质凝聚,再用过滤法,滤出固相物质,实现固液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085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