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装配式叠合板与钢梁的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10095.8 | 申请日: | 202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7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田建勃;王梦梦;王振山;郭宏超;胡孔斌;李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10 | 分类号: | E04B5/10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张皎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装配式 叠合 钢梁 连接 结构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叠合板与钢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工字钢梁,工字钢梁“工字”的上表面呈左右对称固定有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固定在工字钢梁上的一端工字钢梁预留有通孔,通孔内锚固有套管,套管伸出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上表面,两个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上表面共同盖设有盖板,盖板上与通孔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孔,螺栓连接件依次穿过孔、套管固定在工字钢梁“工字”的上表面;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预制底板与钢梁连接不好影响其协同工作的性能以及预制底板相互之间的连接处易出现裂缝的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叠合板与钢梁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叠合板与钢梁的连接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上述叠合板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提出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各式各样的装配式楼板层出不穷,目前建筑物的楼板普遍存在着建筑物整体刚度差、稳定性及抗震性较差、承重能力较低、造价较高等问题,在工程中楼板接缝处采取措施困难,导致建筑物的隔音效果差。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是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最常用的楼板形式之一,也是现在楼板体系中首先研究的内容,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抗裂性、抗震性和保温隔热性能,这一系列的优势都使得送种楼板体系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但是,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有三个明显的缺点:
(1)预制底板与钢梁的连接是出现问题的关键,影响二者协同工作的性能;(2)预制底板相互之间的连接处易出现裂缝;(3)仍存在一定量的现场湿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叠合板与钢梁的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预制底板与钢梁连接不好影响其协同工作的性能以及预制底板相互之间的连接处易出现裂缝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叠合板与钢梁的连接结构的连接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装配式叠合板与钢梁的连接结构,包括工字钢梁,工字钢梁“工字”的上表面呈左右对称通过螺栓连接件固定有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固定在工字钢梁上的一端工字钢梁预留有通孔,通孔内锚固有套管,套管伸出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上表面,呈左右对称的两个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上表面共同盖设有盖板,盖板上与通孔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孔,螺栓连接件依次穿过孔、套管固定在工字钢梁“工字”的上表面;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上表面放置有钢筋网,套管伸出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位置处缠绕有拉结筋,拉结筋的两端绑扎在靠近套管的钢筋网上,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上表面填埋有灌浆料,将钢筋网、拉结筋、螺栓连接件以及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凝固连接。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
工字钢梁“工字”的上表面沿“工字”的深度方向均匀固定有至少两对呈左右对称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
每个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上靠近工字钢梁的一端沿其宽度方向均匀设置有两个通孔,即就是共有呈左右对称的两对通孔,每对通孔上均盖设有一个盖板。
位于工字钢梁同一侧且相邻的两个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靠近彼此的一侧设置为台阶状,且相邻两个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台阶相互配合。
位于工字钢梁同一侧且相邻的两个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靠近彼此的一侧对应开设有至少一对通孔a,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盖板a,盖板a对应在两个对应设置的通孔a上,通孔a内锚固有套管,套管伸出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上表面的位置处缠绕有拉结筋,拉结筋的两端绑扎在靠近套管的钢筋网上,盖板a、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通过穿过盖板a以及套管的螺栓连接件固定连接。
每个套管上缠绕有两根拉结筋,两根拉结筋的两端分别绑扎在套管两侧的钢筋网上,相对应的两个套管上的拉结筋呈对称绑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00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