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0239.X | 申请日: | 202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9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侯峰;郭文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28;C02F1/28;B01J20/30;C02F101/36;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李薇;王秀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纳米 柔性 复合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纯碳管薄膜加入无水乙醇中,搅拌条件下,逐滴滴加四氯化钛;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待溶液上方的白烟散去,得到浸泡有薄膜的溶液;步骤2,取出步骤1得到的薄膜并转移至去离子水中,搅拌条件下,逐滴滴加步骤1得到的溶液,滴加结束后,持续搅拌,搅拌结束后,放入烘箱中,于50℃温度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步骤3,取出步骤2得到的薄膜,洗涤烘干,得到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本发明得到的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用于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纺织、印染等行业的污水排放量明显增加,污水中除了包含染色助剂和重金属盐,还含有大量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将会严重污染土地、淡水等环境资源。由于传统废水处理技术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因此开发能够循环使用的新型材料,完善废水处理技术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在各种降解方法中,吸附法对于浓度较高的有机物具有很高的除去效率,同时操作简便。但是吸附材料如活性炭等多为粉末颗粒状,投入水后难以回收且易造成新污染,同时吸附材料只能将有机染料分子进行吸附去除,无法对其进行降解。因此为了满足实际需求,对于吸附材料,就势必要求其除了具有高吸附效率外,也具备柔性自支撑性能,可以重复利用且不产生新污染,同时具有一定的自清洁性能。
然而,纵观当前该类材料的现状,大多数均以粉体的形式存在,并不能满足污水处理中材料的循环、简便利用等产业应用的要求。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独特的一维材料,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柔韧性)、高导电性和高比表面积,对于有机物也有着很强的吸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然而,碳纳米管的强疏水性限制了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碳纳米管(CNTs)作为吸附材料亲水性弱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二氧化钛的引入能够对碳纳米管进行亲水性改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通过醇解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可连续、规模化生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所述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作为降解处理污水中有机物材料的应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二氧化钛呈梭形状团聚于碳纳米管的表层,二氧化钛团聚物的直径为50-200nm,二氧化钛晶型为金红石型。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包括一种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纯碳管薄膜加入无水乙醇中,搅拌条件下逐滴滴加四氯化钛;滴加完毕后,持续搅拌10-15min,待溶液上方的白烟散去,得到浸泡有薄膜的溶液;
步骤2,取出步骤1得到的薄膜并转移至去离子水中,搅拌条件下逐滴滴加步骤1得到的溶液,滴加结束持续搅拌20-40min,搅拌结束后放入烘箱中,于50-80℃温度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反应时间20-28h;
其中:去离子水、无水乙醇、四氯化钛、纯碳管薄膜的质量比为(280-290):(20-25):(1):(5-30);
步骤3,取出步骤2得到的薄膜,洗涤烘干,得到二氧化钛-碳纳米管柔性复合薄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3中分别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洗涤,放入烘箱中烘干,烘干时间为12-18h,烘干温度为60-8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1中四氯化钛的滴加速率为6-8ml/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02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