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扁平洞室中岩柱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10393.7 | 申请日: | 2020-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6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贺维国;宋超业;陈翰;王星;吕书清;李兆龙;杨志斌;范国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天津)隧道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2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扁平 洞室中岩柱 支护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超扁平洞室中岩柱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径向系统锚索支护结构(7),设置有多个锚索(9),锚索(9)由两侧已开挖导洞向预留的中岩柱的上方倾斜打设;
径向系统锚杆支护结构(8),设置有多个锚杆,锚杆间隔设置在相邻的锚索(9)之间;
锚杆(10),横向设置在中岩柱中,中导洞、边导洞开挖支护完成后形成局域承载拱(5),拆除中岩柱后围岩分步封闭天然承载拱(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径向系统锚杆支护结构(8)中锚杆的长度为3m~10m,相邻的锚杆的环向、纵向间距为1m~3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径向系统锚索支护结构(7)中的锚索(9)的长度为15m~35m,相邻的锚索(9)的环向、纵向间距为4m~8m,预加力1000kN~2500kN。
4.一种超扁平洞室中岩柱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洞室断面进行分区,分出中导洞、上导洞、下导洞和下层预留核心岩土,通过中导洞、上导洞、下导洞形成中岩柱;
步骤二,依次开挖中导洞、上层边导洞和下层边导洞,安装径向系统锚索支护结构和径向系统锚杆支护结构;
步骤三,由两侧已开挖中导洞、上层边导洞向中岩柱上方打设倾斜锚索,对中岩柱上方围岩进行预加固;向中岩柱打设横向对拉锚杆进行加固,并向锚杆施加预加力;
步骤四,拆除中岩柱,并同时安装径向系统锚杆支护结构;
步骤五,拆除下层预留核心岩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
将中导洞分为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中导洞(11)和第二中导洞(12);
将上层边导洞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上层边导洞(21)、第二上层边导洞(22);
下层边导洞位于上层边导洞底部,分为分别位于第一上层边导洞(21)、第二上层边导洞(22)底部的第一下层边导洞(31)、第二下层边导洞(3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将中岩柱分为:
第一中岩柱(41),位于第一中导洞(11)与第一上层边导洞(22)之间;
第二中岩柱(42),位于第一中导洞(11)和第二中导洞(12)之间;
第三中岩柱(43),位于第二中导洞(12)和第二上层边导洞(2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四中:由洞室前、后端头开辟工作面,先从两侧向中间逐段拆除第二中岩柱(42),然后依次对拆第一中岩柱(41)、第三中岩柱(4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中岩柱(41)与第三中岩柱(42)对拆的拆除面的纵向间距大于15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四中,施做中岩柱的拆除段上方的径向系统锚杆支护结构(8),通过加固中岩柱上方围岩,加固体与局域承载拱(5)实现无缝衔接,封闭围岩天然承载拱(52),洞室外圈形成围岩的环向自承载拱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天津)隧道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天津)隧道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039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载车辆
- 下一篇:一种稀土耐硫酸露点腐蚀用钢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