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ED分Bin方法及其应用产品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12119.3 | 申请日: | 202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5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锋;蒋腾;童嘉俊;尤宇财;卓宁泽;刘光熙;郭健;王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轻工业部南京电光源材料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7C5/342 | 分类号: | B07C5/342;B07C5/344;B07C5/36;H01L33/00;G01R31/26;G01R3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ed bin 方法 及其 应用 产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ED分Bin方法及其应用产品,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所涉及的LED分Bin参数至少包括LED中各晶元的亮度或光通量、电压、色坐标,根据LED各参数在预定条件下的实际分布情况,将各参数分别划分为不同的区间范围,后将各区间参数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分Bin标准。本发明通过对各分Bin参数的分Bin条件或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义,包含光学、电学和色度学的科学界定,使相近参数的产品集中在同Bin内,用该方法分Bin的LED产品组装在一起后可大幅提升终端应用产品的色彩一致性,从而减小同批次产品的色差或色偏移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LED产品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ED分Bin方法及其使用该方法分Bin的LED产品在终端产品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LED产品相比其他发光产品而言,具有出色的节能环保、长寿命、低成本等优点,因而被大量研究并促使其工艺技术水平发展迅速。
现有LED产品在组装为终端成品前,为了消除色彩差异都要进行分Bin或分档筛选,以便将具有相近参数的产品划分为一个Bin进行组装。目前主流的分Bin方法是将LED在一定驱动电流下通过一定区间范围对各参数进行测试分选,主要包含主波长、亮度、色温、光通量、电压、色坐标、显指等,而不同应用产品所选取的参数类型不同,其中荧光粉类白光照明产品主要以色温、光通量、电压、显指进行分Bin,而显示或指示类产品主要以主波长、亮度、电压进行分Bin。从色度学对比,虽然荧光类白光照明产品的色彩一致性优于显示类产品,但也非最佳分Bin方式。
针对于显示类LED产品而言,现市面上基本所有LED晶元或封装厂家均是以波长、亮度和电压作为分Bin条件,如图1所示,其一原因为受应用领域不同而出现差异;另一原因为显示行业内对光色度的研究不够透彻;另外显示类产品由于需求量巨大,现有方法可减少档外比例,提高产品良率。
鉴于以上原因从理论分析,波长与色度有一定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而现有显示类LED分Bin方法中主波长参数虽然对色度做了一定限制,但由于相同主波长的产品其色饱和度或色纯度不同,致使同Bin产品仍存在一定的色偏差问题,其在CIE色坐标图谱中可直观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LED显示屏组装后出现的花屏现象,并一直难以解决,尤其是COB显示产品。虽然有一些显示类厂家对LED产品采用色坐标分Bin,但色坐标范围随意乱选,因此现有方法分Bin从产品源头就存在一定的色偏移问题,可想而知,组装后的显示类产品色彩一致性也将不理想。
而针对于白光照明产品,尤其是多色彩组成的白光产品,其分Bin方式虽然参照荧光粉类或显示类参数标准,但分Bin后的产品一致性也较差。其一原因为荧光粉类白光产品分Bin使用色温、光通量、电压、显指等参数,在色度学方面,色温对应于色坐标,但以麦克亚当椭圆作为区间范围,其任一范围内包含的波长跨度可能比较大,色彩一致性也就较差。若参照显示类分Bin标准,其原因也因色纯度差异而出现偏差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LED分Bin方法及其应用产品,通过对LED中各晶元的亮度或光通量、电压、色坐标等参数的分Bin条件或范围进行科学合理划分,从而提升同Bin内产品的光参一致性,大幅改善终端产品的色偏差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该方法所涉及的LED分Bin参数至少包括LED中各晶元的亮度或光通量、电压、色坐标,根据LED各参数在预定条件下的实际分布情况定义分Bin区间范围,将各参数分别划分为不同的区间,后将各区间参数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分Bin标准。将使用该方法分Bin的同Bin或相近Bin产品组装在一起形成终端LED应用产品。
进一步的,该LED分Bin方法的步骤如下。
a.随机选取一定量待测样品在预定测试电流下分别对产品中各晶元的主波长、亮度或光通量、电压、色坐标等参数测试,并对各测试结果分别做统计学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轻工业部南京电光源材料科学研究所,未经轻工业部南京电光源材料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21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