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水虻嗅觉诱集剂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12849.3 | 申请日: | 202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0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徐卫平;杨骁婧;许建强;孙世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地址: | 12422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黑水 嗅觉 诱集剂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黑水虻嗅觉诱集剂,属于昆虫学领域。黑水虻是用于厨余垃圾和畜禽粪便降解处理的资源昆虫,处理结束时,黑水虻幼虫与处理残渣的分离尚需有效方法。本发明通过黑水虻的嗅觉反应,发现了三种黑水虻嗅觉引诱物三甲胺、正丁酸和异丁酸,利用这三种物质为主要成分,优化浓度范围和使用方法,制备了适用于黑水虻幼虫的嗅觉诱集剂;诱集剂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剂为水,溶质包括三甲胺、正丁酸和异丁酸,三种成分的体积分数为:三甲胺0.05%‑2%,正丁酸0.05%‑2%,异丁酸0.05%‑2%。本发明提供的诱集剂制备简便,使用简洁高效,有利于黑水虻幼虫与处理残渣间的无损分离,是化学生态法诱集黑水虻幼虫的有益尝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学领域,涉及一种黑水虻嗅觉诱集剂。
背景技术
黑水虻是昆虫纲、双翅目、水虻科、亮斑扁角水虻属的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其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从而进行资源化利用,其幼虫被称为“凤凰虫”,成为与蝇蛆、黄粉虫、大麦虫等齐名的资源昆虫,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原产于美洲,目前为全世界广泛分布(南北纬40度之间)。近些年传入我国,目前已广布于贵州、广西、广东、上海、云南、台湾、湖南、湖北等地。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处理鸡粪、猪粪及餐厨垃圾等废弃物方面。
黑水虻取食厨余垃圾或者畜禽粪便以后,体型体重不断增加,在处理接近结束时,成体幼虫和处理剩余物(虫沙)需要进行分离处理,以便幼虫的饲料加工和营养成分提取。目前,幼虫和虫沙的分离,仍以手动和物理机械筛分为主。手动分离,消耗人力和时间,机械筛分,容易遭成虫体死亡或损伤。如果针对黑水虻幼虫的嗅觉感器,寻找嗅觉引诱物,研发嗅觉诱集剂,则可以通过气味吸引作用,使黑水虻幼虫从处理剩余物中自行爬出,节省人力物力,并达到无损分离的目的。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诱捕黑水虻幼虫的诱集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黑水虻嗅觉诱集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黑水虻嗅觉诱集剂,由溶剂和溶质两部分组成,溶剂为水,溶质包括三甲胺、正丁酸和异丁酸三种成分。所述的黑水虻嗅觉诱集剂喷洒或涂抹于固体表面,既能够在无损伤条件下诱集吸引黑水虻,达到幼虫与残渣的无损伤分离。
所述的三甲胺、正丁酸和异丁酸为分析纯试剂。
所述的诱集剂中三种成分的体积分数为:三甲胺0.05%-2%,正丁酸0.05%-2%,异丁酸0.05%-2%。
进一步的,在试剂有限的情况下,使用三种成分的任意一种或者两种配制诱集剂,仍然有效,诱集效果是三种成分混合情况下的80%-95%。
进一步的,所述的三种成分的体积分数优选为:三甲胺1%,正丁酸1%,异丁酸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黑水虻的嗅觉感器,在无损伤条件下,诱集吸引黑水虻,达到幼虫与残渣的无损伤分离。
(2)诱集剂使用方便,通过喷洒或涂抹于固体表面的方法,就可以达到定点诱集黑水虻幼虫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以水和三甲胺、正丁酸、异丁酸配置诱集剂,诱集剂中三种成分的体积分数为:三甲胺0.05%,正丁酸0.05%,异丁酸0.05%。将100只黑水虻幼虫放在20cm长的长方形跑道一端,诱集剂约0.1mL涂抹于跑道的另一端,约10分钟,85%的幼虫爬行并聚集到跑道涂抹诱集剂的一端。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28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