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镜筒、镜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13436.7 | 申请日: | 202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6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青;邹海荣;吳俊甫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贾玉姣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镜筒 镜头 模组 以及 摄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镜筒、镜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镜筒,包括端部和筒部,端部具有采光口,筒部具有在轴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端部与筒部的第一端连接,筒部的内壁具有邻近第二端的镜片安装部,筒部的第二端具有缺口,缺口与镜片安装部间隔开。这样,在镜筒的筒部设有缺口以使镜片装配到镜筒,镜筒作用在镜片上的载荷降低,从而使镜片装配到镜筒后受力更均衡、平稳,不仅降低了镜片面型的异常变形,而且提高了镜片的使用寿命、镜头模组的生产良率,也改善了镜头模组所应用的光学系统的功能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镜筒、镜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已有的包含多个镜片的镜头模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镜片光学性能与设计要求存在差异,最终造成光学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本申请人经深入研究发现,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镜头模组10’上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位置是镜筒11’,具体而言,由于已有的镜筒11’后端为整圆形结构,在最后一枚镜片12’组装时,因为镜片12’与镜筒11’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使得镜筒11’与镜片12’之间产生一个互相作用的力,施加在镜片12’上的作用力使得镜片12’面型受到挤压出现面型变化,进而导致整个光学系统性能稳定性变低。而且本申请人进一步发现使用过程出镜片出现的微裂纹以及破裂等,是由于在镜片12’与镜筒11’安装后需要烘烤胶以使镜片12’被稳定固定,在烘烤镜片的工序中,如果镜筒11’施加在镜片12’上的作用力太大就会导致镜片12’产生肉眼看不到的微裂纹,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镜片12’破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镜头模组、镜筒以及摄像装置,旨在解决光学系统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镜筒,包括端部和筒部,端部具有采光口,筒部具有在轴向上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端部与筒部的第一端连接,筒部的内壁具有邻近第二端的镜片安装部,筒部的第二端具有缺口,缺口与镜片安装部间隔开。
这样,在镜筒的筒部设有缺口以使镜片装配到镜筒,镜筒作用在镜片上的载荷降低,从而使镜片装配到镜筒后受力更均衡、平稳,不仅降低了镜片面型的异常变形,而且提高了镜片的使用寿命、镜头模组的生产良率,也改善了镜头模组所应用的光学系统的功能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缺口的最底端与镜片安装部在轴向上的最小距离为L,0.05mm≤L ≤0.1mm。由此,不仅能够对镜筒施加在镜片上的载荷进行分散,而且避免了缺口与镜片距离太近造成的缺口处的应力集中,兼顾了镜片与镜筒的受力,提高了模组装配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缺口所在处的筒部区域的内壁的直径≥所述镜片安装部的直径。这样,使得镜筒作用在镜片上的载荷能够向镜筒的外部传递,保护镜片不受载荷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筒部具有自第二端向第一端依次分布的直径递减、呈阶梯状分布的多个内壁,缺口所在处的筒部区域的内壁为第一内壁,与镜片相适配的筒部区域的内壁为第二内壁,第二内壁形成为镜片安装部,第一内壁具有与第二内壁连接的锥形过渡面,缺口的最底端延伸至锥形过渡面内。
因此,使用锥形连接面连接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让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之间形成圆滑的结构,使得在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交界处的载荷能够更好地从缺口传递出去,保护镜筒不因第一内壁与第二内壁交界处累积载荷过多而造成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缺口包括槽宽一致的第一开口部和宽度逐渐变小的第二开口部,第二开口部的槽宽最小处为缺口的最底端。因此,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通过在最宽处连接到一起,使得缺口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开口部可接受到镜筒的载荷,并将载荷传递到第一开口部进行消除,使得镜片的稳定性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部的最底端具有过渡圆角。这样,使用过渡圆角使得第二开口部的左侧和右侧形成一个整体,消除在第二开口部的最底端积累的载荷,从而让缺口具有更高的使用寿命和效果,同时在使用过渡圆角使得缺口底部空间小,利于点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未经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34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