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4150.0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13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程仁寨;郑卓阳;马旭;王兴瑞;张小刚;王兆斌;赵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16 | 分类号: | C22C21/16;C22C1/03;C22F1/057 |
代理公司: | 济南尚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07 | 代理人: | 杨宝根 |
地址: | 265718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l cu 耐热 铝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设计合金技术领域。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Cu为4.5‑6.5%,Mg为1.5‑2.5%,Mn为0.5‑1%,Sc为0.3‑0.6%,Zr为0.2‑0.5%,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杂质。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如上配比准备原料纯Al锭、纯Mg锭、Al‑Cu中间合金、Al‑Mn中间合金、Al‑Sc中间合金和Al‑Zr中间合金备用;将原料全部熔化后去除表面浮渣,最后将温度升至740‑760℃并搅拌均匀;将熔融状态金属液浇注至金属型模具中得到铸态合金;将铸态合金进行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具有较高的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显微组织均匀、且成本较低的含Sc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合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铝合金作为现阶段工程应用中轻质的金属结构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比刚度,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和高速轻轨列车以及3C产品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应用优势。但是现在主流的铝合金产品的耐热性能较差,当环境温度超过120℃后,铝合金的强度会陡然下降,限制了其在许多工业设备和产品上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它具有较高的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显微组织均匀、且成本较低的含Sc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Cu为4.5-6.5%,Mg为1.5-2.5%,Mn为0.5-1%,Sc为0.3-0.6%,Zr为0.2-0.5%,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杂质。
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组成:Cu为5.0%,Mg为1.9%,Mn为0.9%,Sc为0.4%,Zr为0.4%,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杂质。
一种含钪的Al-Cu系耐热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如上配比准备原料纯Al锭、纯Mg锭、Al-Cu中间合金、Al-Mn中间合金、Al-Sc中间合金和Al-Zr中间合金备用;
S2:将S1步骤中原料在180-200℃条件下干燥预热2h,然后将反应釜加热至680-700℃,将纯Al锭、纯Mg锭加入到反应釜内熔化,然后将反应釜加热至700-720℃添加Al-Cu中间合金、Al-Mn中间合金、Al-Sc中间合金和Al-Zr中间合金并保温5-10min,待到合金全部熔化后去除表面浮渣,最后将温度升至740-760℃并搅拌均匀;
S3:将S2步骤熔融状态金属液降温至690-700℃静置5-10min,然后将合金液浇注至预热温度为200-300℃的金属型模具中,自然冷却后得到铸态合金;
S4:将S3步骤得到的铸态合金进行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固溶处理温度为470-490℃,处理时间为4-8小时,水淬至室温;时效处理温度为160-180℃,处理时间为12-24小时,空气中冷却至室温。
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引入适量稀土元素Sc、Zr以及合金元素Cu、Mg、Mn,通过多组元微合金化的方法对合金进行改性。其中Sc与Al构成强化相Al3Sc,Zr与Al构成强化相ZrAl3,可显著提高铝合金的室温强度与耐高温能力。将浇铸而成的铸态合金进行热处理,可有效改善合金的晶粒细度。本发明所制备的Al-Cu系合金具有较高的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塑性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可适应现在特种行业对于耐热铝合金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41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