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光致激活低温发泡的压延人造革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4290.8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882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陈意;王松杭;孙莎莎;杨高夫;严孙贤;颜俊;范浩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N3/00 | 分类号: | D06N3/00;D06N3/06;C08L27/06;C08L91/00;C08K13/02;C08K3/26;C08K5/12;C08K3/30;C08K5/11;C08K5/098;C08J9/10;C08J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激活 低温 发泡 压延 人造革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致激活低温发泡的压延人造革制造方法。该方法利用氨基脲磺酰肼、卡巴肼磺酰肼可被镁离子激活而降低分解温度的特性,在PVC发泡层浆料中加入开环螺吡喃与镁离子形成的配合物,避免镁离子与氨基脲磺酰肼、卡巴肼磺酰肼发泡剂接触,在PVC密炼、开炼和压延热加工过程中维持发泡剂的高分解温度,避免其提前发泡;在进入发泡炉后,再通过光刺激促使螺吡喃闭环,释放镁离子,激活发泡剂,显著降低其分解温度,在保证PVC压延革高发泡倍率的前提下,达到降低发泡能耗、延长导热油寿命、避免PVC高温分解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光致激活低温发泡的压延人造革制造方法,属于塑料领域。
背景技术
压延法聚氯乙烯(PVC)人造革是在压延软质PVC薄膜的过程中引入基布,使薄膜和基布牢固地贴合在一起,再经过后加工(如压花、发泡等)制成的一种人造革。压延法是PVC人造革最重要的生产工艺之一,特别适用于制造箱包革、家具革和地板革,其优点是可以使用廉价的悬浮法PVC树脂,所用的基布比较广泛,加工能力大,生产速度快,产品质量好,生产连续。
在传统压延工艺中,偶氮二甲酰胺(AC)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发泡剂,其发泡温度高达220℃,造成工艺过程能耗高、导热油使用寿命短和 PVC 高温分解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行业共性难题,技术人员常借用在其它行业中应用较为成熟的低温发泡剂。然而,这些低温发泡剂的分解温度一般在130-160℃范围内,只适用于人造革涂布工艺。在压延工艺中,由于PVC涂层在发泡前须密炼、开炼、压延(工艺温度为130-160℃),这些低温发泡剂会提前发泡,虽然可降低发泡能耗,但同时会导致成革发泡倍率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光致激活低温发泡的压延人造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工艺步骤和条件如下,以下所用物料的份数均为重量份数:
(1)发泡层制备:
(1.1)将PVC树脂100份、碳酸钙10-30份、增塑剂60-100份、颜料2-10份、热稳定剂2-6份、发泡剂3-6份、光敏激活剂3-6份投入搅拌机中,避光混合均匀;
(1.2)将上述混合物于130-150℃密炼;
(1.3)将密炼产物于130-150℃避光开炼;
(1.4)在避光条件下,于140-160℃将开炼产物压延成薄膜,并与基布贴合;
(2)面层制备:
(2.1)将PVC树脂100份、增塑剂60-100份、热稳定剂2-6份投入搅拌机中混合均匀;
(2.2)将上述混合物于130-150℃密炼;
(2.3)将密炼产物于130-150℃开炼;
(2.4)在140-160℃将开炼产物压延成薄膜,并贴于与基布贴合后的发泡层上;
(3)发泡与压花:将上述半成品于160-180℃进行发泡压花处理,发泡烘箱中装有波长在400-500nm范围内的激发光源;
(4)表处:采用辊轮涂覆法,在压花后的半成品表面表处水性聚氨酯,上浆量15-40g/m2,烘干温度120-140℃,烘干时间60-120秒,再经常规揉纹、干燥、量尺后即得成品;
步骤(1.1)和(2.1)中所述PVC树脂为3型、5型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1.1)和(2.1)中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癸酯、癸二酸二辛酯、环氧大豆油、环氧脂肪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1.1)和(2.1)中所述热稳定剂为三碱式硫酸铅、硬脂酸铅、硬脂酸钡、硬脂酸镉、硬脂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42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