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部车身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4690.9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6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5 |
发明(设计)人: | 钱谷恒明;村冈修二;出先祐典;大迫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夏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部 车身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部车身构造,在对前立柱部输入了使其朝其弯曲方向弯曲的方向的外力时,抑制闭合截面部的损毁,由此抑制前立柱部相对于铰链柱部的弯曲变形。上部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位于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前立柱部(13)以及从前立柱部的前端部朝下方延伸并支承车门铰链部件的闭合截面构造的铰链柱部(16),前立柱部的与长边方向(X)正交的截面的面积构成得小于铰链柱部的与长边方向(Y)正交的截面的面积,以覆盖前立柱部与铰链柱部之间的弯曲部(44)的长边方向正交截面内的车门开口部(37)侧的边缘的曲率成为最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抑制前立柱部与铰链柱部的闭合截面部的损毁的加强部(5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部车身构造,具有位于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前立柱部、以及从上述前立柱部的前端部朝下方延伸并支承车门铰链部件的闭合截面构造的铰链柱部。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一般情况下,位于前挡风玻璃(所谓的前窗玻璃)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前立柱部被设置成,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部的上端部朝斜后方延伸,并被设置成支承上述前挡风玻璃并且规定车门开口部。
这样的前立柱部、铰链柱部,通常由于在两者的连结部位具有弯曲部分的关系,为了应对来自车辆上方的载荷输入、万一车辆侧翻的情况等,而需要强化立柱部构造。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现有构造:在前立柱部的内部,在包括前立柱部的区域、具体地说是从顶棚侧轨到前立柱部的内部为止,设置中空闭合截面部件,实现了立柱刚性的强化。
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构造的中空闭合截面部件,构成为具有位于弯曲方向外侧的外壁和位于弯曲方向内侧的第1内壁及第2内壁的三角形截面,具有能够实现立柱刚性的强化这样的优点,但其反面使重量增加。
近年来,从燃料消耗率提高、车辆的运动性能提高的观点出发,期望车身的轻量化,存在通过更轻量的构成来实现上述车身的强化的需求。
尤其是,在根据目视确认性提高(前方视野提高)的目的、车辆设计上的要求,将前立柱部形成得较细的情况下,在从铰链柱部到前立柱部的部分,截面形状急剧变化,在载荷输入时,容易在所述部位产生弯折,因此存在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13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部车身构造,在对前立柱部输入了使其朝其弯曲方向弯曲的方向的外力时,抑制闭合截面部的损毁,由此能够抑制前立柱部相对于铰链柱部的弯曲变形。
本发明的上部车身构造具有位于前挡风玻璃的车宽方向左右两侧的闭合截面构造的前立柱部、以及从上述前立柱部的前端部朝下方延伸并支承车门铰链部件的闭合截面构造的铰链柱部,在该上部车身构造中,上述前立柱部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构成为小于上述铰链柱部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以覆盖上述前立柱部与上述铰链柱部之间的弯曲部的长边方向正交截面内的车门开口部侧的边缘的曲率成为最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对上述前立柱部与上述铰链柱部的闭合截面部的损毁进行抑制的加强部。
根据上述构成,以覆盖上述曲率成为最大的位置(即,曲率半径最小、成为弯曲变形的起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对前立柱部与铰链柱部之间的闭合截面部的损毁进行抑制的加强部,因此在对前立柱部输入了使其朝其弯曲方向弯曲的方向的外力时,通过上述加强部抑制闭合截面部的损毁,能够抑制前立柱部相对于铰链柱部的弯曲变形。此外,通过局部地强化成为弯曲变形的起点的位置,能够以轻量的构成来实现弯曲变形的抑制。
而且,由于将前立柱部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构成为小于铰链柱部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的面积,因此能够实现目视确认性提高(前方视野的提高)以及车辆设计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加强部为板状部件,在该板状部件上形成有与设置有该板状部件的闭合截面部的长边方向大致正交的突条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46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