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摩擦异响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4734.8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74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肖成诚;何瑞;秦青和;王松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凯瑞汽车试验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9/02 | 分类号: | G01N19/02;G01L5/16;G01L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400039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擦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擦异响测试装置,包括机座、Z向作动器、Y向作动器、多向力传感器、两个第一X向连杆、两个第二X向连杆、用于安装下摩擦材料的下平台和用于安装上摩擦材料的上平台;两个所述第一X向连杆在Y向间隔布置,两个所述第二X向连杆在Z向间隔布置,Z向作动器、Y向作动器安装在机座上,并分别由音圈电机驱动,Z向作动器、承载架、多向力传感器和下平台由下到上依次相连,从而对上、下摩擦材料构成的摩擦副进行Z向加压,Y向作动器通过对上平台进行Y向加压实现上、下摩擦材料构成的摩擦副的水平摩擦运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装置本身产生的噪音,能进行摩擦噪音的准确测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测试摩擦异响,特别是汽车内饰材料摩擦异响的测试装置,适用于不同汽车内饰材料的摩擦力以及异响测试。
背景技术
现目前用于测试摩擦异响的装置,装置本身由于带有摩擦副,在测试过程中进行加载和驱动时会产生背景噪音,从而影响了材料异响的准确测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摩擦异响测试装置,最大限度地降低装置本身产生的噪音,能进行摩擦噪音的准确测试。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摩擦异响测试装置,包括机座、Z向作动器、Y向作动器、多向力传感器、两个第一X向连杆、两个第二X向连杆、用于安装下摩擦材料的下平台和用于安装上摩擦材料的上平台;
两个所述第一X向连杆在Y向间隔布置,第一X向连杆的一端通过弹性膜片铰接安装在机座上,第一X向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弹性膜片铰接安装在上平台上;两个所述第二X向连杆在Z向间隔布置,第二X向连杆的一端通过弹性膜片铰接安装在机座上,第二X向连杆的另一端通过弹性膜片铰接安装在承载架上;
所述Z向作动器、Y向作动器安装在机座上,并分别由音圈电机驱动,Z向作动器、承载架、多向力传感器和下平台由下到上依次相连,从而对上、下摩擦材料构成的摩擦副进行Z向加压,所述Y向作动器通过对上平台进行Y向加压实现上、下摩擦材料构成的摩擦副的水平摩擦运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承载架由上、下、左、右四个面围成,整体呈“口”字型,所述第二X向连杆的相应端头通过弹性膜片铰接安装在承载架的右侧壁上,Z向作动器与承载架的底部相连,多向力传感器与承载架的顶部相连,方便安装,并减轻重量。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上平台顶部的前后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立式支耳,两个第一X向连杆的端头通过弹性膜片分别铰接安装在各自对应的立式支耳上,便于安装。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X向连杆的长度小于第一X向连杆的长度,且第一X向连杆、第二X向连杆的横截面均为长方形。采用横截面为长方形的连杆,具有质量轻、单方向刚度好的特点。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弹性膜片与连杆相连的一端通过两颗铆钉铆接,另一端通过两颗铆钉铆接在配备的“T”形安装件上,并通过“T”形安装件与各自对应的零部件相连,确保安装稳固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装置自身不会产生噪音,为测试材料摩擦噪音提供了可能。
利用弹性膜片的巧妙布置,使得由上平台、机座、两个第一X向连杆形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机构,与由下平台、机座、两个第二X向连杆形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机构,两套平行四边形机构能在各自平面内运动,也能在不同平面内形成对另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支撑,即两套平行四边形机构能够相互形成摩擦副的支撑和运动;通过弹性膜片在单方向弹性变形实现运动,弹性膜片在垂直方向的高刚性实现支撑,结合连杆机构的布置,实现加载和驱动,进而达到装置本身没有背景噪音,从而具备汽车内饰材料摩擦异响测试的可能;
同时,采用音圈电机驱动,定子和动子之间通过电磁力驱动,动子通过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支撑形成约束,使得整个装置无传统意义上的滑动或者滚动轴承支撑,从而在作动器激振摩擦的过程中,整个装置本身不会产生任何噪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凯瑞汽车试验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凯瑞汽车试验设备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47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