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摩托车整车模块化电瓶安装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17353.5 | 申请日: | 2020-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6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阮立;陈益民;梁振营;黄伟;朱勇俊;邱伟斌;徐康;王闯;傅大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马车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J43/16 | 分类号: | B62J43/16;B62J43/20;B62K11/02 |
代理公司: | 浙江中桓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5 | 代理人: | 吕军林 |
地址: | 31805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摩托车 整车 模块化 电瓶 安装 平台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摩托车整车模块化电瓶安装平台,解决了现有电动车上因电瓶的设置而使得座桶深度浅容积小的问题,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一种电动摩托车整车模块化电瓶安装平台,设置在车架的后下侧,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并列设置的联接板,两联接板的底侧端之间设有底板,车架上具有用于和联接板相联接的联接部,联接部为曲状,在联接板的边缘处形成有联接槽,联接槽扣接在联接部的外周面上,联接槽的壁体通过焊接的方式而联接固定在联接部的外侧面上;后平叉联接在联接板的后端上。本复合联接装置可以实现后平叉和脚撑结构的联接固定,能够有效提高车架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上的安装平台,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车车架上的用于实现电瓶安装的安装平台。
背景技术
电动车的结构包括车架,在车架的后下侧联接有后平叉,以便于电动车后轮的联接。在车架的下侧还联接有双撑式的脚撑,以便在驻车时保持电动车的稳定。电动车是由电瓶提供行进动力的,踏板式的电动车上的电瓶通常是设置在座桶的下侧,电瓶处于后平叉联接轴的上侧。由于有电瓶的存在,座桶的深度有限,座桶的容积小,不能放置安全帽等大件物品。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9649555A)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车架结构,包括有主梁,固定设于所述主梁上的车架立管,与所述主梁固定连接的主车架,该主车架主要由左主管、右主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包括与所述主梁固定且水平设置的前部、一体成型于该前部上且依次倾斜设置的中部、后部,其中,所述主车架前部固定设有电池盒架;所述主车架中部下端通过平叉轴连接有平叉;所述左主管、右主管后部内侧分别设有上减震安装架,所述平叉后部两侧上方分别设有下减震安装架,所述上减震安装架、下减震安装架之间设有后减震件;所述左主管前部外侧固定设有侧支架连接板,该侧支架连接板上覆盖安装有侧支架安装板。其外形美观,结构简单,减震效果好,便于生产制造。
这种电动车上通过平叉轴与平叉相联接,在车架管的下侧面上焊接有一对联接板,平叉轴桥接在这两块联接板上。这种车架结构中,联接板的设置会破坏车架整体的强度,车架管易因长时间使用而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车架管易在联接板的端部处断裂,从而会影响到车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摩托车整车模块化电瓶安装平台,该安装平台便于电瓶的安装,使得电动车上座桶的深度大,且同时方便实现后平叉和脚撑的联接,设置到车架上后,不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车架的整体强度高。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摩托车整车模块化电瓶安装平台,设置在车架的后下侧,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并列设置的联接板,两联接板的底侧端之间设有底板,车架上具有用于和联接板相联接的联接部,联接部为曲状,在联接板的边缘处形成有联接槽,联接槽扣接在联接部的外周面上,联接槽的壁体通过焊接的方式而联接固定在联接部的外侧面上;后平叉联接在联接板的后端上。
本安装平台设置在车架的后下侧,所述的联接板和底板联接固定在一起后而形成一盒状结构,该盒状结构内用以放置电瓶。联接槽一般是通过冲压的方式而一体成型在联接板上,联接槽和联接板两者一般等壁厚,联接槽通常是与联接部相贴合固定在一起。所述的联接部形成在车架的后下侧部位上,与普通的车架结构无异,因弯曲设置而呈V形。联接槽的壁体与联接部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而联接固定,焊接点通常是位于联接部的侧部上。所述的方位词“前”或“后”是按电动车行业的习惯叫法而言的,电动车的龙头为前,后轮为后。
进一步地,联接部的外周面为圆周面,联接槽的横断面为半圆形,联接槽的内侧面与联接部的外周面相贴合。这使得联接槽与联接部之间接触贴合面相对较大,有利于联接槽与联接部之间的联接稳定。
进一步地,联接槽壁体与联接部相焊接的焊接点位于联接槽的纵向中切面上。这种焊接点对联接部的损坏小,在应用过程中,联接槽与联接部上下受力后的伸缩变形面之间可以有微量的位置变化,能够很好地适应路面情况,有助于通过形变来消减分散车辆的颠簸所形成的应力,避免应力集中现象,而且使得车架管的强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马车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立马车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73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