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海洋地震勘探过船干扰噪音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18800.9 | 申请日: | 202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79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潘军;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6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王丹丹;万桂斌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海洋 地震 勘探 干扰 噪音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去除海洋地震勘探过船干扰噪音的方法,包括1)首先对去除异常噪音后的炮集数据进行动校正,2)将炮集时空域数据进行TAUP变换,3)将TAUP变换后的数据进行重新排列,采用P‑炮‑TAU的排列方式,4)采用异常振幅噪音去除的方法有效去除过船干扰;去除过船干扰后,再分别进行与3)、2)、1)相反的操作,5)P道反排列,将P‑炮‑TAU的排列方式反变换回为炮‑P‑TAU的排列形式,6)TAUP反变换为TX域,7)反动校正,消除动校正的影响,恢复正常炮集数据,完成对过船干扰噪音的消除。本方案采用TAUP域P道重排列异常振幅去除过船干扰,可以一次性实现线性干扰、双曲和反双曲形态过船干扰的压制,且对有效信号保护效果更佳,能够实现批量化处理,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地震勘探数据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去除海洋地震勘探过船干扰噪音的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地震采集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过往船只影响,从而不可避免的会接收到过船干扰噪音,根据干扰船与电缆的位置不同,过船干扰在单炮记录上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主要表现为线性形态,正双曲线、反双曲线等形态。过船干扰的视速度随干扰船只与电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视速度变化范围非常宽,无明显规律。根据船与电缆位置不同,过船干扰噪音在叠加剖面上的表现形式也并不相同,如图2所示,双曲形态干扰噪音和线性噪音则是过船干扰叠加剖面的典型特征。
目前去除过船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将过船干扰近似为线性干扰,采用线性干扰去除方法进行去除,主要是利用其视速度与有效波视速度不同进行去除,常用的去除方法包括FXCNS,FK滤波,TAUP域切除。2.过船干扰噪音每炮形态都在发生变化,而有效波相对变化较小,把数据集沿炮方向和检波点方向进行分解,则有效波可以预测,而过船干扰则变为随机性,通过这种方法预测出有效波从而将过船干扰去除(Doyle,M.,Larner,K.,Lynn,W.,and Marschall,R.,1987,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interference fromother seismic crews:Geophysics,52,11,1501-1524.)。
针对上述两种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1、对于采用线性干扰方法去除过船干扰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1)由于过船干扰视速度不固定,因此滤波参数很难固定,导致需要根据过船干扰视速度的变化调整滤波参数,效率极低,也很难批量化处理;(2)线性干扰去除方法难以去除双曲形态过船干扰噪音,因为在双曲形态过船干扰噪音的顶点,其视速度与有效信号视速度一致,无法将两者进行区分;
2、对于采用预测滤波方法进行过船干扰噪音的去除,最大的问题是当构造形态比较复杂时,预测时很容易将有效波当成噪音,即容易伤害有效信号。当参数较弱时,难以去除过船干扰噪音,而参数较强时又容易伤害有效信号。在处理中往往采用折中的方法,先人为识别出过船干扰去除区,然后再进行去除。很明显这种方法效率仍旧很低,很难进行批量化处理,在测线经过航道区域时,测线遍布过船干扰噪音,这种方法也很难有效去除过船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去除海洋地震勘探过船干扰噪音的方法,采用TAUP域P道重排列异常振幅去除过船干扰,可以一次性实现线性干扰、双曲和反双曲形态过船干扰的压制,且对有效信号保护效果更佳,能够实现批量化处理。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去除海洋地震勘探过船干扰噪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炮集数据,针对待处理的炮集数据,确定其已完成去除异常振幅噪音的工作,以保证炮集数据具有高信噪比;
步骤2、动校正,对炮集数据进行动校正,以保证在TAUP变换时有效信号集中在P值零值附近;
步骤3、TAUP变换,将炮集时空域数据通过TAUP变换,变换到TAUP域,TAUP域的数据以炮-P-TAU的排列方式排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未经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188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回转式索桁架馈源支撑结构
- 下一篇:一种纺织废气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