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淡水生物毒性监测系统的水质检测设备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121399.4 申请日: 2020-02-26
公开(公告)号: CN111189782A 公开(公告)日: 2020-05-22
发明(设计)人: 赵新颜;张延泽;齐圣;王威龙;李嘉锴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G01N21/17 分类号: G01N21/17;G01N1/10;G01N1/40;C12M1/38;C12M1/36;C12M1/34;C12M1/12;C12M1/00
代理公司: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代理人: 杨舟涛
地址: 310018 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淡水 生物 毒性 监测 系统 水质 检测 设备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用于淡水生物毒性监测系统的水质检测设备。目前对水质检测采用人工检测或岸边固定式,效率低、成本高。本发明的箱体内设置有过滤装置、检测箱装置、水循环装置、光电检测装置。过滤装置包括串联的三个过滤柱,水循环装置包括三个水泵;检测箱装置包括检测箱本体和检测箱传动机构,检测箱传动机构带动检测箱本体做直线运动,检测箱本体具有顶面开有光电检测孔的实验腔室和对照腔室;光电检测装置包括光电倍增管和光电倍增管传动机构,光电倍增管传动机构带动光电倍增管做直线运动,光电倍增管用于检测实验腔室和对照腔室的光电检测孔的发光强度。利用本发明设备,检测成本低、精确度高,且可自动完成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涉及用于淡水生物毒性监测系统的水质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对自然界水域的水质提高了要求,需要获得大量水域质量的数据,现有的获取水域质量数据的技术有如下几种:人工检测,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操作取样并将待测水样配置到最佳待测状态,并可以对水样中存在的干扰进行手工排出,同时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检测,但是这种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容易受到未知因素的干扰而降低精确度,除此之外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岸边固定式:在岸边建设固定建筑物,将检测设备固定在建筑物内,其优点为结构结实、使用寿命长,受水流影响小,但是其建造成本高、存在误报和灵敏度、精确度低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淡水生物毒性监测系统的水质检测设备。

本发明包括箱体,箱体侧壁设有设备进水口、第一设备出水口和第二设备出水口,箱体内的底面设置有轨道;箱体内设置有过滤装置、检测箱装置、水循环装置、光电检测装置。

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串联的三个过滤柱:第一过滤柱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设备进水口连通,第二过滤柱的进水口与第一过滤柱的出水口连通,第二过滤柱的出水口与第三过滤柱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的检测箱装置包括检测箱本体和检测箱传动机构;检测箱本体下方固定有支撑柱,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滑轮,滑轮位于轨道上;所述的检测箱传动机构带动检测箱本体在水平面上沿轨道方向直线运动。

所述的检测箱本体具有实验腔室和对照腔室,实验腔室和对照腔室的顶面均开有光电检测孔;实验腔室的进水口与第二过滤柱的出水口连通,实验腔室的出水口与第一设备出水口连通;对照腔室的进水口与第三过滤柱的出水口连通,对照腔室的出水口与第二设备出水口连通。

所述的水循环装置包括三个水泵;第一水泵设置在第一过滤柱与设备进水口之间的进水管上,第二水泵设置在实验腔室的出水口与第一设备出水口之间的管路上,第三水泵设置在对照腔室的出水口与第二设备出水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的光电检测装置包括光电倍增管和光电倍增管传动机构;光电倍增管位于检测箱本体的上方,用于检测实验腔室和对照腔室的光电检测孔的发光强度;光电倍增管传动机构带动光电倍增管在水平面上直线运动,光电倍增管的运动方向与检测箱本体的运动方向垂直。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过滤柱内装有食藻细菌,破坏藻类细菌的细胞壁,使胞内的藻毒素自细胞壁流出,第一过滤柱对水样进行第一级过滤,过滤掉大颗粒泥沙;第二过滤柱通过微滤膜过滤掉小颗粒泥沙和细胞碎片;第三过滤柱通过广谱化学溶质RO膜滤芯滤去样本水体中的溶质。

进一步,所述的实验腔室和对照腔室内装有同量的发光细菌。

进一步,所述的检测箱传动机构包括电机、主动轮、从动轮、传动带,电机驱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传动带联动,传动带与检测箱本体配合连接,主动轮转动时,传动带带动检测箱本体在水平面上沿轨道方向直线运动。

进一步,所述的光电倍增管传动机构包括电机、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的丝杆和沿丝杆直线滑动的滑块,光电倍增管固定在滑块上;电机通过丝杆和滑块带动光电倍增管在水平面上直线运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13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