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传输方法与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21574.X | 申请日: | 202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8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邓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4/00 | 分类号: | H04W74/00;H04W7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朱颖;刘芳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传输 方法 设备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与设备,UE在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时,若UE中生成了需要传输的数据,则确定UE中待传输数据的比特数;然后确定传输配置信息中,与上述比特数对应的目标传输方式,并按照该目标传输方式传输上述待传输数据;其中,目标传输方式包括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UE基于随机接入过程进行数据传输、UE基于网络设备预配置的传输资源进行数据传输、UE迁移到连接态后进行数据传输。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能够有助于UE合理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与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中,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UE)在有数据业务需求时,会接入无线网络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并建立专用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简称DRB)以便传输数据。UE在进入连接态(connected)后,网络设备会为该UE分配必要的配置参数,用于数据传输。当UE完成数据传输后,便会从连接态进入空闲态(idle),网络设备则会在UE进入空闲态后释放该UE的所有配置参数,如果UE期待再次建立数据业务,网络设备则重新再为该UE分配配置参数。
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UE在一段时间内会多次传输数据,针对这一类业务需求,如果采用上述传输机制,每次传输数据均需要建立RRC连接,等到数据传输结束再释放RRC连接。当UE重复多次传输数据时难免将导致大量的信令交互,使网络设备信令负载过大,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效率。针对该技术问题,在5G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系统中,UE在完成数据传输之后,并不会进入空闲态,而是进入一种新的状态,即非激活态(Inactive)。UE进入非激活态之后,不与网络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而是周期性的接收寻呼,网络设备与UE则均会保留UE所分配的配置参数,当UE在有数据传输时,便可以利用保存的配置参数快速进入连接态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可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
另外,对于处于非激活态的UE,除了UE进入连接态后传输数据这个机制之外,NR系统中还引入另外两种传输数据的机制:方式一、UE将数据携带在两步随机接入过程中UE发送的MSGA(Message A),或四步随机接入过程中UE发送的MSG3中来传输;方式二、网络设备提前为UE配置位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简称PUSCH)上的传输资源,当UE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时,如果有数据需要传输,则可以使用该传输资源传输数据。然而,处于非激活态的UE,在有数据需要传输时,如何合理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传输目前还有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与设备,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UE在非连接态时,难以合理选择数据传输方式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UE,所述UE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UE中待传输数据的比特数;
确定传输配置信息中,与所述比特数对应的目标传输方式,所述目标传输方式包括以下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所述UE基于随机接入过程进行数据传输、所述UE基于网络设备预配置的传输资源进行数据传输、所述UE迁移到连接态后进行数据传输;
按照所述目标传输方式传输所述待传输数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传输配置信息中包括第一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第二阈值,以及所述第一阈值和/或所述第二阈值对应的传输选择方式,则所述确定传输配置信息中,与所述比特数对应的目标传输方式,包括:
当所述目标比特数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传输方式为所述UE基于随机接入过程进行数据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15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