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装配建筑施工现场构件吊装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22066.3 | 申请日: | 202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1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陈令;朱少华;罗贞超;陈宗兴;王欢;陈林;刘鑫竑;陈美玲;李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锐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G21/16;E04G21/18;G01S5/02;G01S5/14 |
代理公司: | 衢州维创维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2 | 代理人: | 龚洋洋 |
地址: | 318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 建筑 施工现场 构件 吊装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建筑施工现场构件吊装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监控中心模块,接收来自预制件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预制件的标签的实时位置信息,并对预制件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及显示;现场监控模块,包括多个信号接收设备,接收信号接收设备检测到的标签信息及信号强度;预制件数据处理模块,获取预制件的实时位置信息,并将预制件的实时位置信息发送至监控中心模块;基础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基础信息,并获取施工预制件信息,同时依据已安装后的信息,更新施工预制件信息;吊装设备模块,接收监控中心模块的吊装控制信息,并将预制件吊装至预设施工位置。本发明提高了施工现场定位精度,大量减少施工人员数量,能够很好地适应装配式施工场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应用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的建筑构件的吊装系统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借鉴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经验,采用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式施工的建筑物建造方式。在上世纪60-80年代,多种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90年代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停滞,相应的现浇结构开始广泛应用。但是从2008年至今,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为响应我国关于节能环保的要求,减少建筑垃圾,节约水资源,降低施工环境扬尘及噪声污染等,已成为建筑行业面临的新的要求。而随着经济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目前开展大规模,高效率的装配式建筑及施工成为了可以广泛推广的建筑方式,同时建筑的功能性要求和质量要求也可以随之进行较大的提升。
目前传统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还大多停留在早年的预制件集中加工+现场人工施工装配的模式,仍然对人工需求高,并且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施工效率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提升。而目前更多的装配式施工,还是更多地停留或者聚焦在平台型的建设上,例如通过与BIM技术的结合进行平台化管理,或者平台化设计等,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仅是在设计等上游环节改善了工作效率,而对于具体的施工,以及下游环节的明显改进则很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装配式施工的具体执行层面面临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申请号为CN201810354085.1的专利申请中,其提出的仅是一种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方式,即通过云平台及BIM架构,将建筑的管理信息做了汇总和统一管理,在数据上做了打通,但实质的施工层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
在又如申请号为CN201811570300.8的专利申请中,该专利申请将BIM技术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对建筑设计进行了类似模块化的设计,其所解决的,也仅仅是在设计环节上的优化,降低设计环节的难度,但是装配式建筑的基础问题,始终是装配现场施工等相关的问题,将这一问题与云平台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装配式建筑的上下游问题,真正实现更加自动化的建筑施工,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并缩短建筑周期。
在另一申请号为201810867891.9的专利申请中,将施工现场定位与BIM设计模型结合,实现现场施工的监控,但是,这一监控的最大问题在于,由于误差距离等,仅仅能实现大致施工进度的监控,而对于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监控、预制件的精准布设等,并不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其仅能够起到粗略的监管作用,缺少针对施工现场实际操作层面的精准控制和施工指导。
因此,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领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现场监控指导、吊装装配等,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装配式建筑领域的装配建筑施工现场构件吊装系统及方法,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建筑施工现场构件吊装系统,该系统包括:
监控中心模块,用于接收来自预制件数据处理模块发送的预制件的标签的实时位置信息,并对预制件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及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锐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锐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20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