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插入式临边防护栏立柱埋深测量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23080.5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6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陈磊;李云鸿;黄筱璐;张玉明;杨弘卿;刘伟;李伟;许锋平;朱学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11/22 | 分类号: | G01B1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于国强 |
地址: | 10008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入 边防 护栏 立柱 测量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插入式临边防护栏立柱埋深测量装置及方法,涉及立桩结构检测技术领域;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土压测试装置、地表变形监测装置、激光测距仪、反力支架、施力装置和连接荷载传力装置。本发明利用土体与防护栏立柱埋深的关系,通过测试装置对待测立柱进行施力,测试得到立柱位移变化以及土层压力变化,从而计算得出立柱深度,在现场快速测量防护栏立柱埋深是否满足要求,简单易行,且不会产生额外成本,给护栏立柱设置和安全性检测提供了一个简单快捷的判断方法和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桩结构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入式临边防护栏立柱埋深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防护栏是临时防护设施,一般采用φ30mm的钢管作为立柱插入土体作为立柱。规范中,受不同土质影响,为达到承受能力要求,对于防护栏立柱的埋深没有提及。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5.7.5的要求,高处作业(临边作业)防护栏应能承受1000N的力。因为不同土体同样承受1000N的力,埋置深度不同。目前对于临边防护栏埋深尚没有测量方法。
目前,关于路侧车辆防撞护栏,使用弹性波法测量立柱防护栏埋深。弹性波为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的波。在金属、混凝土、土体等固体介质里,弹性波的特性和声波、超声波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及力学意义。由于立柱内外土壤介质的作用,当弹性波信号进入到立柱地下部分时,弹性波能量会泄漏到周围的土壤当中,衰减很大,传感器所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幅值下降。埋入地基中的立柱,在从地面部分到地下部分的分界面,由于周围材料的声阻抗发生了变化,弹性波会在入射界面上产生反射。这种反射只影响幅值变化,而不会影响传播速度。上述弹性波的反射特性,可以用来检测立柱的长度。
当用脉冲锤敲击不同型号、不同长度的立柱柱顶时,由此产生的冲击弹性波在钢管两端产生反射,对反射信号进行拾取、分析,可计算出立柱全长,再减去立柱露出地面的长度,从而得出钢管的埋置深度。试验结果中最大绝对误差均小于16mm,最大相对误差小于0.9%。
上述方法用于测量路侧车辆防撞护栏。路侧防撞护栏对于车辆安全至关重要,对测量可靠性有较高要求,在测量经济性方面有较高的接受程度,且为无损检测。对于临时临边防护栏,采用上述方法从经济性上没有必要,时效性无法满足现场使用需求,且使用密度较路侧护栏高,整体稳定性较路侧护栏差,未见无损检测方法。相对既有方法,需要一种更为简便、快速、宜在现场实施的测量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入式临边防护栏立柱埋深测量装置及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插入式临边防护栏立柱埋深测量装置,所述测量装置设置在待测护栏立柱的一侧,包括土压测试装置、地表变形监测装置、反力支架、施力装置和连接荷载传力装置,所述反力支架包括支撑架和延伸臂,所述连接荷载传力装置和所述施力装置安装在所述延伸臂上,所述连接载荷传力装置分别与所述反力支架的支撑架和所述施力装置相连;
所述地表变形监测装置安装在所述延伸臂的下方,所述土压测试装置设置在靠近待测立柱一侧的土体深处。
优选地,所述地表变形监测装置包括多个位移计,所述位移计均匀排列在所述支撑架和待测立柱之间;
所述土压测试装置包括多个压力盒,所述压力盒垂直均匀排列在待测立柱施加载荷一侧的土体下层。
优选地,所述每个位移计之间的间距为0.1m,所述每个压力盒之间的深度间距为0.1m。
优选地,所述位移计的个数为1-10个,所述压力盒的个数为1-6个。
优选地,所述施力装置为千斤顶;所述连接载荷传力装置为传力钢管。
优选地,所述插入式临边防护栏立柱埋深测量装置还包括激光测距仪,所述激光测距仪独立设置,使用时正对激光测试点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未经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30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