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气式光纤光栅总温探针及其测量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23280.0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1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显明;单智超;陈昱如;章鹏;雷小华;候孟;陈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K11/32 | 分类号: | G01K11/32;G01K1/14;G01K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缙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37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气 光纤 光栅 探针 及其 测量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吸气式光纤光栅总温探针及其测量系统,包括L型管道、光纤光栅传感器、光栅支撑钢管和真空泵;L型管道包括进气道和引气管;进气道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具有稳流通道、收敛通道、喉部和扩张通道;引气管连接在进气道下端,并与进气道的扩张通道连通;光栅支撑钢管头部伸入在进气道的收敛通道中,下端从进气道底部穿出;光纤光栅传感器位于进气道的收敛通道中;工作时,通过真空泵对引气管进行抽气,进气道入口处收敛通道的风速处于一个相对高速且稳定状态,当收敛段达到超临界状态时,光栅传感器周围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至一个稳定值,并不受来流静压和流速波动的影响,从而提升总温探针的测温速度、测温精度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温度传感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吸气式光纤光栅总温探针及其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瞬态温度是燃烧、高速传热等应用场合下高温流场及耐温器件热力学分析的重要参数,对瞬态温度的高速动态准确测量在航空航天、燃气轮机、导弹炸药等国防工业的诸多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航空发动机研制中,需对进气道出口、转子级间等部位的气流温度进行高速动态测试;在导弹燃气射流、弹药爆炸、枪炮管内外壁等武器研究中,也都涉及瞬态温度测试。这些场合具有温度高、温变范围大且变化速度快、测量环境恶劣、难以重复等特点,对测量要求极高,难度极大。针对这些测试需求,目前普遍采用的电测法,如微细热电偶、微细热丝等测温方式,在强度可靠性、抗干扰、响应速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满足高速、恶劣工况的测量需求。而光纤传感技术则具有抗干扰、体积小、高精度、高可靠性等优势,可适应一些恶劣环境条件下温度测量的需求。其中,光纤光栅测温技术在常规测温场合已有大量应用,但在上述的特种测试场合中,其本身结构、以及以其为感温元件的总温探针结构,都无法适应在高速动态温度场中稳定测温的需求,必须进行针对性改进才能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吸气式光纤光栅总温探针,包括L型管道、光纤光栅传感器、光栅支撑钢管和真空泵。
所述L型管道包括进气道和引气管。
所述进气道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具有稳流通道、收敛通道、喉部和扩张通道。
所述引气管连接在进气道下游,并与进气道的扩张通道连通。
所述光栅支撑钢管头部伸入在进气道的收敛通道中,其下端穿过进气道的扩张通道,并从引气管头部穿出。
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安装在光栅支撑钢管上,并位于进气道的收敛通道中。所述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光纤从光栅支撑钢管尾部引出后,穿出引气管,并沿程固定在引气管的外壁上。
所述真空泵安装在引气管尾部。工作时,通过所述真空泵对引气管进行抽气。
进一步,所述引气管尾部的外壁上设置有螺纹。所述引气管通过螺纹连接有测试探针支杆。所述真空泵的进气管道连接在测试探针支杆尾部。
进一步,所述吸气式光纤光栅总温探针的光纤光栅传感器与测量仪相连。
所述测量仪包括光源、耦合器、光谱仪和计算机。
所述耦合器的输入端通过光纤与光源连接。所述耦合器的耦合端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光纤连接。所述耦合器的输出端通过光纤连接光谱仪。所述光谱仪与计算机连接。
在测量时,将所述吸气式光纤光栅总温探针置于动态测温环境中,开启真空泵进行抽气,并按计算好的抽吸压力和流量使进气道的喉部达到声速状态。入射光从光源中输出,进入耦合器的输入端后,经耦合器的耦合端传播至光纤光栅传感器。光被光纤光栅传感器反射后,输出至耦合器。所述耦合器的输出端输出光至光谱仪。所述光谱仪将探测到的光谱信息传输至计算机,计算机将光谱信息解调计算后转化为实时温度数据,并通过计算机的数据二次处理程序对实测温度数据进行修正。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未经重庆大学;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32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