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牌识别不停车收费与人工收费混合车道收费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23824.3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5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承磊;冯金龙;袁绍山;刘树亮;盖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国信城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B15/06 | 分类号: | G07B15/06;G08G1/01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王皎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牌 识别 停车 收费 人工 混合 车道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费设备及收费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车牌识别不停车收费与人工收费混合车道收费设备及方法。所述设备包括收费亭、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第一栏杆、第二车牌识别摄像机和第二栏杆,所述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和第一栏杆设置于收费亭的前端,所述第二车牌识别摄像机和第二栏杆设置于收费亭的后端,还包括车道,所述车道设置于收费亭的一侧。本发明实现了混合车道和专用车道的切换,可以根据道路运营情况灵活切换车道的收费模式,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通行效率的有机平衡。此外,该发明是基于车牌识别的不停车收费系统与人工收费的混合车道,相比较ETC和MTC的混合车道,车道造价更低;用户不需要额外购置车载设备,使用成本也更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费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车牌识别不停车收费与人工收费混合车道收费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车牌识别的互联网不停车收费在公路行业已经开始使用,但是,在该系统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由于基于车牌识别的互联网收费系统要求车辆事先注册车辆信息、提前充值,导致部分车主不愿意主动使用该种通行方式,因而使得部分车道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另外,MTC(人工半自动收费系统)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是主流的收费模式,短时间内的转换成本比较大。从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考虑,目前可暂时实行基于车牌识别的互联网不停车收费与MTC的混合收费模式。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车牌识别不停车收费与人工收费混合车道收费设备及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车牌识别不停车收费与人工收费混合车道收费设备,包括收费亭、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第一栏杆、第二车牌识别摄像机和第二栏杆,所述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和第一栏杆设置于收费亭的前端,所述第二车牌识别摄像机和第二栏杆设置于收费亭的后端,还包括车道,所述车道设置于收费亭的一侧。
上述收费设备的收费方法为,当车道作为混合车道使用时,收费亭第一栏杆常开,当车辆驶入车道后,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对车辆车牌进行识别,若车牌属于不停车收费系统,则直接扣费,当车辆行驶至第二车牌识别摄像机前时,根据扣费结果第二栏杆直接抬杆放行并通知收费员。
更进一步的,若车牌不属于不停车收费系统,则车辆行驶至第二车牌识别摄像机后给出收费员收费提示,按MTC流程收费。
进一步的,当车道作为互联网不停车收费专用道使用时,收费亭第二栏杆机常开,用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及第二栏杆进行扣费;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识别车牌结果后,后台车牌库判断车辆是否为不停车收费系统注册用户,若属于不停车收费系统,则第一栏杆抬杆放行;若车辆不属于车辆识别系统,第一栏杆不抬杆,并由收费亭内收费员确认该车辆是否影响放行速度,若影响,可由收费员开启临时人工收费模式抬起第一栏杆并落下第二栏杆,收费完毕车辆驶离后恢复第一栏杆落下,第二栏杆抬起状态。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实现了混合车道和专用车道的切换,可以根据道路运营情况灵活切换车道的收费模式,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通行效率的有机平衡。此外,该发明是基于车牌识别的不停车收费系统与人工收费的混合车道,相比较ETC和MTC的混合车道,车道造价更低;用户不需要额外购置车载设备,使用成本也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车牌识别不停车收费与人工收费混合车道收费设备,包括收费亭3、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1、第一栏杆2、第二车牌识别摄像机4和第二栏杆5,所述第一车牌识别摄像机1和第一栏杆2设置于收费亭3的前端,所述第二车牌识别摄像机4和第二栏杆5设置于收费亭3的后端。还包括车道6,所述车道6设置于收费亭3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国信城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国信城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38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