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隧道瓦斯监测处理装置及其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23891.5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61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赵立财;陶俊波;陈令坤;肖姜;曲世友;吴冲;袁瑞鹏;吕家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7/18 | 分类号: | E21F17/18;E21F17/00;E21F3/00;E21F1/08;E21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杨中鹤 |
地址: | 11013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隧道 瓦斯 监测 处理 装置 及其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隧道瓦斯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隧道瓦斯监测处理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包括通过支撑部固定在隧道内壁且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的管道总成,管道总成包括通风管、集气管以及水管,管道总成沿长度方向上均布有第一接头部,支撑部上设有可沿隧道长度方向运动的移动小车,移动小车上设有抽风部、瓦斯收集部、喷淋部、机械手以及可与第一接头部对接的第二接头部,机械手的移动端还设有温度传感器和瓦斯传感器。本申请可实时监测隧道内异常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从而实现隧道通风、瓦斯回收以及隧道降温等目的,极大程度的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且实现了泄露瓦斯的回收。本发明设计合理新颖,实用性高,智能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瓦斯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隧道瓦斯监测处理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瓦斯是古代植物在堆积成煤的初期,纤维素和有机质经厌氧菌的作用分解而成。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在成煤的同时,由于物理和化学作用,继续生成瓦斯。瓦斯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有时可以闻到类似苹果的香味,不助燃也不能维持呼吸,达到一定浓度时,能使人因缺氧而窒息,并能发生燃烧或爆炸。
我国在隧道瓦斯监测预警方面,目前大多的系统只能提供实时的监测,收集了大量的泄漏灾害数据,但却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理,也没有能够将泄漏瓦斯再利用的装置和系统,目前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将隧道瓦斯泄漏监测、处理和再利用结合在一起。
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智能隧道瓦斯监测处理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隧道瓦斯监测处理装置及其控制系统,以至少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部分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隧道瓦斯监测处理装置,包括通过支撑部固定在隧道内壁且沿隧道长度方向设置的管道总成,管道总成包括通风管、集气管以及水管,管道总成沿长度方向上均布有第一接头部,支撑部上设有可沿隧道长度方向运动的移动小车,移动小车上设有抽风部、瓦斯收集部、喷淋部、机械手以及可与第一接头部对接的第二接头部,抽风部、瓦斯收集部以及喷淋部的输入端通过第二接头部可分别与通风管、集气管以及水管相连接,抽风部、瓦斯收集部以及喷淋部的输出端设置在机械手的移动端,机械手的移动端还设有温度传感器和瓦斯传感器,移动小车、抽风部、瓦斯收集部、喷淋部、机械手、第一接头部以及第二接头部的驱动均通过控制器控制,温度传感器、瓦斯传感器用于监测隧道信息并反馈至控制器。
可选的,每个第一接头部包括分别设置在通风管、集气管以及水管上的第一接头,第二接头部包括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接头对接的第二接头,抽风部、瓦斯收集部以及喷淋部的输入端均与相对应的第二接头连接,第一接头上设有电磁阀,电磁阀通过控制器控制驱动。
可选的,相对应的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为嵌入式结构。
可选的,集气管外依次套设有通风管和水管,集气管的第一接头依次贯穿通风管和水管并延伸出水管的管壁,通风管的第一接头贯穿水管并延伸出水管的管壁。
可选的,通风管、集气管以及水管同轴设置,集气管与通风管之间以及通风管与水管之间设有支撑块。
可选的,管道总成为分段式结构。
可选的,管道总成设置在隧道内壁的顶部,移动小车设置在管道总成的下方,第二接头通过升降机构控制升降以完成与相对应的第一接头进行对接。
可选的,支撑部包括设置在水管两侧的连接板,两个连接板与隧道的顶壁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板上设有用于移动小车移动的轨道。
可选的,机械手的端部设有罩体,抽风部、瓦斯收集部以及喷淋部的输出端均位于罩体的内部。
一种智能隧道瓦斯监测处理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38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