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人工授精和孵化桶进行鳢科鱼类繁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24107.2 | 申请日: | 2020-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44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陈昆慈;欧密;刘海洋;罗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7 | 分类号: | A01K6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51038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人工授精 孵化 进行 鱼类 繁殖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鱼类繁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人工授精和孵化桶进行鳢科鱼类繁殖的方法,将挑选的亲鱼在25‑26℃水温的水泥池中暂养,并进行催产;在28‑29℃水温的水泥池中,待到达效应时间后,每2小时检查挤卵一次,共进行3次;对挤卵后亲鱼暂养,并利用青霉素药剂防止发炎,雌亲鱼存活75%以上;雄鱼进行取精巢,在精子保存液中隔金属网研磨碎;受精前将精子保存液中的精子用水激活,再倒入卵受精。卵受精静置超过2h后孵化桶中孵化,对孵化桶充气;受精卵在桶中孵化2天出膜,再过1‑2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进行苗种培育。本发明显著提高了雄亲鱼利用率、雌亲鱼产后存活率,减少了场地占用、提高苗种孵化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鱼类繁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人工授精和孵化桶进行鳢科鱼类繁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鳢是淡水优质经济鱼类,具有骨刺少、肉鲜嫩、营养丰富的特点,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鳢的苗种繁殖主要利用催产后1:1配对的自然产卵方法,需要利用泡沫箱或水泥产卵巢,产卵后在水泥池中静水或微流水孵化。由于鳢在自然产卵过程中雄鱼会追咬并用尾巴拍打雌鱼,促使雌鱼发情产卵,很多产后雌鱼会伤痕累累,产后存活率不高。这也是大部分亲鱼只能用一年的原因。而且自然产卵对催产技术要求较高,必须保证雌雄发情同步才能取得较高的受精率。不同批次亲鱼受精率差异很大。受精卵孵化一般采用静水孵化,卵平铺在水面上,从产卵到鱼苗下沉游泳可以转出培育需要4-5天,在大规模生产时需要很多个孵化池周转才能保证每天生产。另一方面,静水孵化时,所有卵都呈单层紧密排列在水面,孵化至第二天,未受精的卵即会生长水霉,并将相邻的正常卵感染坏死,从而大大降低了孵化率。有生产单位尝试人工授精和孵化桶孵化,但还未有成功,均采用自然产卵和静水孵化的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1)现有技术没有通过代替1:1配对的方法,虽然雄鱼可以连续3次与雌鱼配对,在配对时受精率不稳定,精子利用效率仍较低。采配对产卵时,雌亲鱼产后存活率低于10%,没有继续养殖的价值,导致亲鱼仅能利用一年。
(2)现有配对产卵和静水孵化技术,不能减少繁殖场占用面积或同等场地中增加生产规模。
(3)现有静水孵化技术,不能避免死卵产生水霉对正常发育卵的侵害。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利用优选亲鱼、优化催产激素注射量可以提高亲鱼产卵率和卵的受精率,但需要繁殖场技术人员比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一般繁殖技术人员比较难掌握,导致各繁殖场孵化水平差异很大。很多繁殖场也希望能够实际人工授精,提高效率,但一直没有实现。而本发明的人工授精方法将雄鱼精子用精子保存液保存后可随时进行授精,而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将雌鱼卵挤出,方法简便,一般人员可掌握,提高繁殖效率。
孵化桶已经广泛应用于漂流性卵和脱粘后的粘性卵孵化,但对鳢科鱼类卵的孵化一直没有应用,仍采用静水孵化,主要是认为不适合浮性卵孵化,实际应用试验中孵化率也不高。本发明通过试验,发现鳢的受精卵经过静置一段时间后是可以利用孵化桶孵化的,而以前试验孵化率低主要是因为受精后立即放入孵化桶,卵翻滚后导致发育停止。从而通过受精后静置2小时解决了问题,这是一般人不容易想到的。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本发明解决了鳢人工繁殖中人工授精和高效孵化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鳢产卵率、受精率和雌亲鱼的存活率,可以实现雌亲鱼连续繁殖。次年繁殖的亲鱼规格更大,怀卵量也会提高50%以上。利用孵化桶进行孵化,可以避免坏卵对正常卵的感染破坏,进一步提高孵化率,而且大大减少了孵化过程中对场地面积的占用,提高场地利用率,有利于提高生产规模。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人工授精和孵化桶进行鳢科鱼类繁殖的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利用人工授精和孵化桶进行鳢科鱼类繁殖的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挑选的亲鱼在25-26℃水温的水泥池中暂养,并进行催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41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