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轴四镜折反射式低畸变望远光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26551.8 | 申请日: | 202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35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欣;刘强;侯佳;李铭;舒嵘;何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23/02 | 分类号: | G02B23/02;G02B17/08;G02B5/10;G02B3/00;G02B2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沪慧律师事务所 31311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轴 四镜折 反射 畸变 望远 光学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轴四镜折反射式低畸变望远光学系统,目标景物的偏轴光束经过主镜、次镜、三镜、平面反射镜反射,再经透镜透射汇聚到焦面探测器上,所有镜面的光轴在同一直线上;平面反射镜位于主镜与三镜之间;主镜和次镜构成卡塞格林系统,形成一次实像,再经三镜、平面反射镜和透镜中继成像在焦面探测器上;主镜、次镜、三镜承担了绝大部分光焦度,透镜承担较小光焦度,用于校正畸变;孔径光阑位于主镜上。本发明解决了同轴三反系统畸变大的问题;采用一块球面透镜、光路简单且紧凑;可实现大视场、大口径和大相对孔径条件时高分辨率像质、低畸变的空间成像,并可大大缩短主次镜间距,适用于高精度星载激光三维测绘相机和红外成像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星载或地面激光三维遥感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同轴四镜折反射式低畸变望远光学系统,用于实现大相对孔径、大视场、大口径、小畸变和高质量的对地成像。
背景技术
在测绘应用中,激光三维成像仪是一种用于精确、快速获取地面及地面目标三维空间信息的主动式雷达探测技术系统,利用激光雷达发射的激光脉冲能穿透部分树林遮挡的特点,可直接获取真实地面的高精度三维地形信息,具有传统摄影测量技术手段无法取代的优越性,然而光学系统的畸变大小决定着图像数据的几何定位精度,直接影响着图像最终的测绘精度。
目前多个国家成功发射了激光三维测绘相机,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日本研发的ALOS卫星立体测绘全色遥感仪器PRISM,采用离轴三镜消像散光学结构,焦距2m,地面分辨率达到2.5m;德国三线阵测绘相机MEOSS,地面分辨率为52m,采用透射式结构,焦距为61.6mm;美国的IKONOS-2上的CCD测绘相机,采用同轴三镜消像散光学结构,主镜、次镜和三镜均采用非球面设计,焦距为10m,地面分辨率达到1m。
激光三维测绘相机的光学形式主要有透射式光学系统、离轴三反消像散光学系统和同轴三反消像散光学系统。由于透射式光学系统材料尺寸的局限性,不适合长焦距大口径的测绘相机;而离轴三反系统的加工和装调难度极大,子午方向畸变难以控制,系统敏感造成工程实施困难,系统质量难以保证;在轨运行的采用同轴三反光学系统项目,其光学畸变达到百分之几的量级,绝对畸变大为后期数据处理和修正带来了很大困难,难以满足高精度测绘相机的未来发展需要。
将同轴四镜折反射式低畸变望远光学系统应用于激光三维测绘相机中,可以实现大口径和大视场苛刻条件下的光学系统超低畸变性能,大相对孔径设计大大减小仪器体积,单透镜设计方案校正了同轴三反系统残余畸变,折反射式光学形式结构紧凑、简单,共轴设计装调不敏感且容易实施,解决了大视场、大口径、大相对孔径时高质量成像与低畸变的矛盾问题。
发明内容
综上所述,如何设计大视场、大口径、大相对孔径时超低畸变且简单易实施的光学系统,乃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同轴四镜折反射式低畸变望远光学系统,包括主镜1、次镜2、三镜3、平面反射镜4、透镜5,其特征在于,来自目标景物的偏轴光束经过同轴折反射式低畸变望远光学系统的主镜1、次镜2、三镜3、平面反射镜4反射后,再经透镜5透射汇聚到焦面探测器上成像;其中主镜1、次镜2、三镜3、平面反射镜4和透镜5的光轴在同一直线上;主镜1和次镜2构成经典卡塞格林系统,形成一次实像,一次实像经过三镜3、平面反射镜4和透镜5再次中继成像在焦面探测器上;透镜5起着校正畸变的作用;系统孔径光阑位于主镜1上。
本发明所述的主镜1、次镜2和三镜3为金属或玻璃材料,镀有高反射率反射膜,主镜1、次镜2和三镜3面形为8阶高次非球面。
本发明所述的平面反射镜4为金属或玻璃材料,镀有高反射率反射膜,平面反射镜4位于主镜1与三镜3之间,距离主镜顶点250mm位置处。
本发明所述的透镜5为氟化镁材料,镀有增透膜,面形为球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65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