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界面结合强度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30219.9 | 申请日: | 202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13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黄平;何东军;王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10 | 分类号: | C22C1/10;C22C1/02;C22C2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王艾华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界面 结合 强度 石墨 增强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界面结合的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制备领域。该复合材料的特征是:石墨烯和铝基体界面呈现C原子和Al原子周期性规则排列的界面,该界面在透射电镜表征下呈现周期性分布的摩尔条纹。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基于静电吸附原理采用超声搅拌结合机械搅拌使石墨烯和铝粉均匀分散混合,2.用铝箔将分散均匀的复合材料粉末包裹3.将包裹粉末的铝箔置于真空电弧熔炼炉,在高密度电流密度下,石墨烯原子和铝原子形成共价键结合,冷却时在特定的取向形成界面结合强度高的复合材料块体。该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高,同时工艺流程简单,易于实现大批量规模化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真空电弧熔炼技术制备强界面结合的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是各种复合材料的优良的增强体;铝及其合金具有极佳的比强度,在汽车以及航空工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使得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成为研究的热点。
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复合材料,充分利用石墨烯的承载作用至关重要。而界面作为载荷转移效应的载体,界面结合的强弱直接决定了石墨烯的增强效果的好坏。由于粉末冶金及改进的粉末冶金法在石墨烯的分散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采用粉末冶金制备复合材料过程中难以避免铝表面的氧化,容易在石墨烯与铝界面引入非晶态的Al2O3,降低其载荷转移效果,从而造成石墨烯增强效率的降低,不利于发挥充分发挥石墨烯的承载作用;Li等研究人员利用石墨烯与铝之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对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退火,在石墨烯和铝界面形成合适的Al4C3界面反应层,增强石墨烯与铝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力,从而增强石墨烯的承载作用,但退火工艺条件不易控制且受样品影响较大,容易造成界面反应层太厚,反而降低石墨烯增强效果。因此开发一种工艺简单且界面结合强度高的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界面结合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的特征是:石墨烯和铝基体界面呈现共价键结合的共格界面,石墨烯增强效率高,增强效果好。其共格界面形成原理为:在电极与样品之间高的电流密度的作用下,石墨烯发生电离,冷却过程中部分电离的石墨烯自身结合,部分电离的石墨烯与铝结合并在特定取向上形成Al原子和C原子周期性规则排列的结构,同时避免Al4C3的形成,提升界面结合力,从而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石墨烯和铝粉预分散得到复合材料粉末
2.用铝箔将步骤1得到的复合材料粉末包裹并置于真空电弧熔炼炉中
3.对上诉复合材料施加电弧,同时在电磁在电磁搅拌的作用下分散样品,冷却得到石墨烯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所述通过静电吸附机理对石墨烯和铝粉进行预分散。
所述对石墨烯和铝粉预分散工艺具体流程为:将石墨烯在100ml的酒精溶液中超声分散30-60分钟,加入10ml去离子水后逐渐加入铝粉,得到悬浮液在机械搅拌以及超声分散的作用下搅拌20-30分钟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抽滤、干燥得到复合材料粉末。
复合材料的制备的环境为0.5-0.6Pa的高纯Ar,通入高纯Ar之前先将电弧熔炼炉抽真空到5*10-3Pa下除尽炉内气体。
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制备条件为:熔炼电压为18V,电流为150A;熔炼时间5分钟,试样翻转后重复上述步骤。
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电磁搅拌电流为0.5-0.9A。
所添加石墨烯纳米片占复合材料粉末重量百分比为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02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功能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下一篇: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