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式弹簧储能起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0464.X | 申请日: | 202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7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陈承柳;黄锦发;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N5/02 | 分类号: | F02N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王洪娟 |
地址: | 537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弹簧 起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式弹簧储能起动装置,属于弹簧储能起动装置领域,解决现有弹簧储能起动机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共轨压力的问题。它包括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和高压共轨管,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的输出主轴前端通过离合器连接有齿轮,且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的一端外围设有控制该离合器的第一释放手柄,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的输出主轴后端通过离合器连接有增压泵,且弹簧起动机本体的另一端外围设有控制该离合器的第二释放手柄,增压泵通过进油接头与高压油泵的管路连接,且增压泵还通过控制阀与高压共轨管连接。本发明的集成式弹簧储能起动装置,可快速为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提供燃油增压压力,有效解决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黑启动”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弹簧储能起动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集成式弹簧储能起动装置。
背景技术
弹簧储能起动机,也称弹簧马达,是将人力多次转动的机械能量,以弹簧作为介质储存起来,一次性释放,从而起动发动机,是“黑启动”或“瘫船启动”的最佳解决方案,弹簧储能起动机可以有效的妳补电起动的不足,保证发动机在蓄电池亏电状态下(蓄电池不能带动电起动机,但可以正常给发动机控制单元供电)仍然可以正常起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抢险,消防等应急起动。现有的手摇蝶形弹簧储能起动机主要由四大机构组成,即盘动机构(储能轴头等部件)、储能机构(弹簧、输出主轴、齿轮等组件)、释放机构(释放手柄等部件)和离合机构(离合器),摇动盘动机构,增加弹簧的储能,释放能量时,释放机构工作控制离合机构工作,使得储能机构的输出主轴转动,并通过齿轮带动发动机曲轴转动,从而达到起动发动机的目的。
对于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由于高压共轨管内燃油需要达到额定的压力,发动机控制单元才会发起点火指令,但是弹簧储能起动机释放能量过程比较快,弹簧起动机通过驱动齿轮——飞轮——曲轴——带动喷油泵,经过的传动机构较多,传动速比低,传动效率差,导致发动机高压共轨管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共轨压力,未能达到启动条件,发动机控制单元不发出点火指令,喷油器无法打开,发动机无法启动,因此,传统的弹簧储能起动机无法满足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的“黑启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集成式弹簧储能起动装置,无需借助额外能源,快速为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提供燃油增压压力,有效解决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黑启动”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集成式弹簧储能起动装置,包括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和高压共轨管,所述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的输出主轴前端通过离合器连接有齿轮,且所述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的一端外围设有控制该离合器的第一释放手柄,所述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的输出主轴后端通过离合器连接有增压泵,且所述弹簧起动机本体的另一端外围设有控制该离合器的第二释放手柄,所述的增压泵通过进油接头与高压油泵的管路连接,且所述的增压泵还通过控制阀与高压共轨管连接。
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增压泵通过法兰与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油接头、控制阀均安装在增压泵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释放手柄、第二释放手柄均位于弹簧储能起动机本体安装面的相反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阀为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压共轨管一端设有共轨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压共轨管上还设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的三个接口分别与高压共轨管的接口、控制阀的管路、高压油泵连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的集成式弹簧储能起动机,通过在弹簧储能起动机的另一端集成设置增压泵,通过弹簧储能起动机带动增压泵将高压油直接泵入电控高压共轨管,无需借助额外能源,快速为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提供燃油增压压力,减少了多级传动机构增压的耗能、有效解决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黑启动”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04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