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粉系统的风温调控系统、制粉系统及锅炉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1513.1 | 申请日: | 2020-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24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徐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H3/06 | 分类号: | F24H3/06;F24H9/18;F24H9/20;F23J15/06;F23L15/00;F23K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粉 系统 调控 锅炉 | ||
本发明涉及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制粉系统的风温调控系统、制粉系统及锅炉系统。所述风温调控系统包括:第一气体泵送装置,用于提供第一气体;气体预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气体泵送装置所提供的所述第一气体进行加热;以及温度调控装置,用于将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调控至预设温度范围内,并将处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的所述第一气体送入所述制粉系统内以形成风粉混合物。本发明可用于减小或免除火电机组的制粉系统中使用一次风(冷风)旁路调节风粉温度的分流量,使第一气体能够尽量通过气体预热装置吸收烟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所述气体预热装置出口的烟气温度,减少锅炉系统的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系统的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电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制粉系统的风温调控系统、制粉系统及锅炉系统。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在燃烧石化固体燃料(例如煤,生物质等)的火电机组中,固体燃料要在磨碎机(或称为磨煤机)1中碾磨粉化,粉化后的燃料与热空气(通常称“一次风”)进行混合干燥后通过管道气动传输到锅炉燃烧室2,并在所述锅炉燃烧室2中进行燃烧。为了提供足够干燥燃料的热量,进入磨煤机1的“一次风”一般通过空气预热器3并利用锅炉烟气的余热从环境温度升至能足以干燥粉状燃料的温度。但为了防止在磨煤机1内固体燃料释放过多的挥发物而导致内部粉尘燃烧爆炸,又必须将一次风的温度(可简称为风温)调控保持在适当范围。在现有技术中,调控磨煤机的风温系统(如图1所示)是将通过空气预热器3入口的冷风旁路4分流的一部分冷风与空气预热器3出口的一次风热风混合,然后通过控制冷风旁路4的风门来调节冷风和热风的配比使得磨煤机1入口的风温维持在要求范围。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现有的“冷风旁路法”调温系统具有以下缺陷:当“一次风”冷风旁路4的流量增加时,通过空气预热器3吸收烟气余热的“一次风”量减少,进而导致空气预热器3出口的烟温升高,从而增大锅炉的排烟热损失,降低锅炉热效率和机组运行经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粉系统的风温调控系统、制粉系统及锅炉系统,其可减小或免除火电机组的制粉系统中使用一次风(冷风)旁路调节风粉温度的分流量,使第一空气能够尽量通过气体预热装置吸收烟气的热量,从而降低所述气体预热装置出口的烟气温度,减少锅炉系统的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系统的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制粉系统的风温调控系统,所述风温调控系统包括:第一气体泵送装置,用于提供第一气体;气体预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气体泵送装置所提供的所述第一气体进行加热;以及温度调控装置,用于将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调控至预设温度范围内,并将处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的所述第一气体送入所述制粉系统内以形成风粉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温度调控装置用于将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调控至预设温度范围内包括:在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的最大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降低,直至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处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为止;或者在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的最小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升高,直至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处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为止。
优选地,所述温度调控装置包括:换热器,用于对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进行换热以调控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以及温度检测仪,用于检测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用于对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进行换热以调控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包括:将具有第一温度的介质作为换热介质来控制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降低,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的最小温度;或者将具有第二温度的介质作为换热介质来控制所述加热后的所述第一气体的温度升高,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的最大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15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