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Gen-Z总线结构协议的固态硬盘控制器电路及固态硬盘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3340.7 | 申请日: | 2020-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89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张飙;洪振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16 | 分类号: | G06F13/16;G06F13/40;G06F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gen 总线 结构 协议 固态 硬盘 控制器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Gen‑Z总线结构协议的固态硬盘控制器电路及固态硬盘,包括:Gen‑Z逻辑接口,与外部Gen‑Z Swtich连接,用于完成与外部的数据交换;闪存控制单元,用于与闪存连接,以接受所述闪存发送的数据或向所述闪存传送数据;转换缓冲单元,与所述Gen‑Z逻辑接口及所述闪存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对所述接口转换单元传送的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缓冲处理后发送给所述接口转换单元。本发明中,Gen‑Z结构将内存的数据直接复制到SSD阵列,在个人级和企业级硬盘传输数据时能极大加快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态硬盘技术领域,具体为使用Gen-Z总线结构协议的固态硬盘控制器电路及固态硬盘。
背景技术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简称固盘,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组成。固态硬盘在接口的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传统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传统硬盘一致,但I/O性能相对于传统硬盘大大提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领域。
其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商规产品(0~70℃)工规产品(-40~85℃)。虽然成本较高,但也正在逐渐普及到DIY市场。由于固态硬盘技术与传统硬盘技术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少新兴的存储器厂商。厂商只需购买NAND存储器,再配合适当的控制芯片,就可以制造固态硬盘了。新一代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SATA-3接口、M.2接口、MSATA接口、PCI-E接口、SAS接口、CFast接口和SFF-8639接口。
现有的固态硬盘接口一般采用电子集成驱动器(Integrated DriveElectronics,简称IDE)或串行高级技术附加装置(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简称SATA)或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express,简称PCI-e)接口,分别存在以下问题:IDE由于采用并行总线接口,因此存储和读取速度慢,SATA半双工并且速度较慢,PCI-e被用来连接中央处理器,内存以及图像处理器。SSD阵列通过主机总线适配器连接进入PCIe Switch。在传输数据时,内存里的信息需要通过内存-中央处理器-PCIe Switch-HBA-固态硬盘的路径,多次辗转才能将数据存入,极大影响性能,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Gen-Z总线结构协议的固态硬盘控制器电路及固态硬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使用Gen-Z总线结构协议的固态硬盘控制器电路,包括:Gen-Z逻辑接口,与外部Gen-Z Swtich连接,用于完成与外部的数据交换;
闪存控制单元,用于与闪存连接,以接受所述闪存发送的数据或向所述闪存传送数据;
转换缓冲单元,与所述Gen-Z逻辑接口及所述闪存控制单元连接,用于对所述接口转换单元传送的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缓冲处理后发送给所述接口转换单元。
优选的,所述闪存控制单元内设有多个控制器接口连接模块,所述闪存控制单元连接外部多个闪存。
优选的,所述Gen-Z逻辑接口包括逻辑转换模块,所述逻辑转换模块包括串并转换模块、解包处理模块、并串转换模块和打包处理模块,所述串并转换模块连接解包处理模块,所述并串转换模块连接打包处理模块。
优选的,所述转换缓冲单元包括接收缓冲转换模块和发送转换缓冲模块。
优选的,一种固态硬盘,所述固态硬盘包括上述固态硬盘控制器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33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