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诱发且能量逐级逐舱释放的反舰毁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8412.7 | 申请日: | 2020-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7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冯高鹏;李会敏;余春祥;牛公杰;卢永刚;李俊承;石啸海;王守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42B12/02 | 分类号: | F42B12/02;F42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许驰 |
地址: | 621908***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诱发 能量 逐级 释放 毁伤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诱发且能量逐级逐舱释放的反舰毁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多级串联体依次在各舱室内进行自诱发燃爆反应并产生高爆热和火焰引起舱室内部件设施烧毁、存储弹药殉爆以及储备燃油的爆燃,实现了自诱发产生燃爆能量并逐级释放到各个舱室,显著扩大毁伤范围和增强纵火效应,可用于高效毁伤大型舰船内的功能性组件,使其失去作战能力,甚至引发舰上大面积燃油爆燃或弹药殉爆,造成舰船沉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反舰毁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诱发且能量逐级逐舱释放的反舰毁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海上作战平台发展迅速,航空母舰、大型驱逐舰等都具有很强的战争打击能力和区域作战威慑力,如何高效毁伤该类型舰船目标并使其失去作战能力成为各国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我国海上战略安全尤为重要。
目前对大型舰船的主要毁伤模式有:
⑴鱼雷携带大当量装药近距离起爆,依靠水中冲击波和脉动气泡对舰船造成整体性结构破坏和局部破口;
⑵导弹携带子母弹低空抛撒对舰面进行封锁,使舰载机、车辆及人员短时间无法进入作战状态;
⑶整体式半穿甲战斗部穿入舰船内部一定距离后引信起爆,依靠爆炸冲击波和破片毁伤舱内结构和功能性组件。
以上对舰毁伤方式存在不足;
对于鱼雷近距离起爆方式,由于鱼雷速度低、机动性不强、突防能力差、攻击距离近及易被探测拦截等特性,使其很难进入自身的毁伤范围;
对于子母弹舰面封锁,子母弹药需求量大、短时间内可被清除,对舰船的作战能力限制十分有限;
对于整体式半穿甲战斗部,在海上环境差时,易造成穿甲侵彻环境恶劣,引起引信起爆元器件过载失效,不能引爆战斗部装药,同时,战斗部在单个舱体内起爆,爆炸能量需要将该舱室结构破坏才能对附近舱室及其内设施进行毁伤,造成大量能量浪费在破坏当前舱室结构,能量利用率低,毁伤范围有限,很难对舰上核心部组件(燃油舱、弹药舱、动力舱及机库等)造成毁伤。
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一种反舰战斗部的自诱发且能量逐级逐舱释放的反舰毁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实现爆炸能量高利用率、毁伤大范围化及适应恶劣海上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自诱发且能量逐级逐舱释放的反舰毁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自诱发且能量逐级逐舱释放的反舰毁伤装置,包括:
用于对第一层舰船舱壁侵彻穿孔的弹头;
至少为两级的串联体;每级串连体均包括壳体、只在高应变率冲击压缩下发生反应的冲击反应含能材料、连接侵彻体,其中第一级串连体的壳体一端与弹头连接,第一级串连体的壳体另一端与第一级串连体的连接侵彻体连接,并在壳体、弹头和连接侵彻体之间形成封闭的空间,第一级串连体的冲击反应含能材料置于该空间内;其中第二级串连体的壳体一端与第一级串连体的连接侵彻体连接,第二级串连体的壳体另一端与下一级串连体的连接侵彻体连接,并在第一级串连体的连接侵彻体、第二级串连体的壳体和第一级串连体的连接侵彻体之间形成封闭的空间,第二级串连体的冲击反应含能材料置于该空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84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有重晶石粉的防辐射散热涂料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油茶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