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仪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8757.2 | 申请日: | 2020-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21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欧进萍;马文龙;白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智性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G01C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11 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光栅 静力 水准仪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仪,包括底座、底盘、波纹膜片、调节柱、螺柱、铝制套筒、固定筒、光纤固定杆,铝制套筒可快速传递热量,使传感元件能够及时感应外界温度,光纤固定杆采用不锈钢,导热性较好,可使两个敏感元件周围温度场均匀,光栅光纤通过胶体粘在光纤固定杆中部,且两光栅分布在胶体的两侧;靠近底盘部分测量波纹膜片的应变,靠近螺母部分测量温度变化,从而消除温度变化对应变光栅的波长变化影响,波纹膜片为316L不锈钢材质,正弦式波纹,其“压力‑位移”曲线具有线性度、灵敏度高的优势,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小巧,携带方便,在土木工程结构沉降监测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力水准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仪。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光纤光栅的传感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该类型传感器具有防止电磁干扰、无电检测、耐腐蚀、重量轻等优点;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仪可用于测量大型建筑物等土木工程结构沉降等,由于使用环境的复杂性,温度变化较大,且光纤光栅传感原理基于应变及温度引起光栅周期和有效折射率的变化,从而导致光栅特征波长的变化,并通过测量特征波长的移动量来测量应变及温度。
目前,该类型传感器普遍存在沉降测量中温度补偿误差大,传感器携带不方便等缺陷,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仪,为消除温度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采用双光栅结构,消除温度变化对沉降测量的影响;铝制套筒与不锈钢光纤固定杆能够快速实现温度传导,保证传感元件周围温度场均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仪,包括底座、底盘、波纹膜片、调节柱、螺柱、铝制套筒、固定筒、光纤固定杆,所述光纤固定杆及螺柱与光纤分别采用胶水粘结,所述光纤固定杆与底盘之间、螺柱与调节柱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柱焊接于波纹膜片中间位置,所述底盘与波纹膜片焊接并组成静力水准仪的核心传感部分,所述底盘下表面与底座上表面焊接,所述固定筒及铝制套筒与底盘螺纹连接,所述光纤固定杆设置于固定筒的中心孔内并通过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紧固。
优选的,所述光纤通过胶体粘在光纤固定杆中部,所述胶体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光栅和第二光栅,第一光栅测量波纹膜片的位移变化,第二光栅测量温度变化,进行温度补偿,从而消除温度变化对第一光栅的波长变化影响,所述第一光栅和第二光栅之间的距离为光纤固定杆中部凹槽的长度,第一光栅和第二光栅之间的距离较近,使得两光栅周围温度场保持一致,提高应力测量的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波纹膜片采用316L不锈钢制作,所述波纹膜片的型面为正弦式波纹,其“压力-位移”曲线具有线性度、灵敏度高的优势。
优选的,所述光纤固定杆采用不锈钢制作,所述光纤固定杆一端采用弹簧式结构,在受到拉力时容易产生明显形变。
优选的,所述铝制套筒采用铝材制作,实现传感器内外温度快速传导,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优选的,其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光纤光栅静力水准仪进行温度补偿率定和液位率定,温度率定时要求从-20℃到85℃;
步骤二:温升和温降各做两次,每隔5℃记录一次应变光栅波长和温度补偿光栅的波长数据,温度率定结束后,计算出该传感器的温度补偿系数;
步骤三:液位率定时,要求在恒温环境中进行,调整液体高度,每隔3mm记录一次应变光栅波长数据,液位率定结束后,计算出传感器的液位变化系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结构简单,组装、携带方便、质量轻巧,有效提高了沉降监测的精度和灵敏度,有效避免了外界温度变化快的影响,在土木工程结构沉降监测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智性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未经南通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智性科技南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87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