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淡水养殖动物苗种培育用调水防病生物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8984.5 | 申请日: | 2020-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6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巩华;陈总会;江小燕;孙承文;赖迎迢;陶家发;赵长臣;刘春花;黄志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3 | 分类号: | A01K61/13;A23K50/80;A23K10/30;A23K10/20;A23K10/18;C02F9/14;C02F3/34;C02F101/16;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彭海民 |
地址: | 51038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淡水 养殖 动物 苗种 培育 调水 防病 生物 | ||
本发明为一种淡水养殖动物苗种培育用的调水防病生物基,所述调水防病生物基由发酵豆粕、蔗糖糖蜜、麦麸皮、乳酸菌、酵母菌、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钙、硫酸镁和氯化钠组成;其中,乳酸菌由植物乳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混合获得。定期使用本发明的生物培养基可以在水体中逐步培育出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等有益菌群,具有稳定且高效的“脱氮”能力,兼具同化及异化作用(使水中废氮以氮气形式离开水体),洁净水体、稳定系统。此外还能培养酵母等有益微生物,促进水体物质转化,提高水体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平衡菌藻生长,增加苗种可摄食营养,减少病害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淡水养殖动物苗种 培育用调水防病生物基。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鱼苗成活率和鱼苗质量,减少环境胁迫和营养胁迫是两 条有效途径。通常一方面,对水进行彻底消毒,仔鱼开口投饵后要在 育苗过程中,通过施加氮肥等培养技术定向培育新鲜藻液等维持藻相, 有效抑制病原体,降解沉积物;另一方面,在仔稚鱼生长的各阶段及 时提供适宜的、充足的开口饵料,最大程度降低仔稚鱼生长所受的营 养胁迫,保证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大量和稳定供应。轮虫、枝角 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被鱼苗摄食,产生大量的氨氮等代谢废物,通 过换水排出池塘,不但浪费了有效氮源,提高了运行成本,而且给环 境带来极大压力。
目前生产中常用做法通过大量进排水和水体消毒保持水质,或者 通过常用益生菌等调节水体,如一种复合异养硝化细菌水质改良固体 粉剂或颗粒剂型的制备方法(专利公开号:CN101565239A)、一种具 有降氨氮能力的光合细菌的筛选方法(专利公开号:CN104388360A)、 池塘微型生物养护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6635893A)、“一种生物 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方法”(专利公开号:CN101703028A), 一种降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水质改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专利公开 号:CN101565240A)、一种区域养殖水体微型生物养护剂及其制备方 法(专利号:2016110697938)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上 产发展,但是缺乏针对苗种培育期间的特殊需求。
另一方面生产中大量培养微藻在作为调水剂维持健康藻相、作为 轮虫等开口饵料的食物提供充足营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培苗季节, 轮虫的培育又受饵料微藻的供应和营养质量所影响,而饵料微藻的生 产又受到气温、光照、品种的直接制约,营养成分又与藻种、培养方 法、储存等条件相关。由于目前仍缺乏对于苗种的营养需求的系统研 究,一般认为作为饲喂轮虫的优质微藻富含PUFA(EPA、DHA和ARA)、 富含微量元素(如Zn、Mn、Co)等。常规投喂轮虫中营养物质不全、 营养价值不高,需轮虫特殊营养强化技术,强化微藻营养等。而这些 物质一般通过食物链大多沉积于有机碎屑,不能有效参与物质循环。
本技术采用水产养殖中筛选到的优良微生物,一方面通过碳氮平 衡作用,促进乳酸菌产生的L-乳酸能降低pH值,抑制有害菌,并能 促进水体原有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向养殖水体投放酵母菌等复合制 剂,不仅促进饵料生物大量繁殖、生长,而且可分解鱼类残饵、粪便 及水中有机质,改良水体环境,抑制水体中有害菌的繁殖生长,调节 藻相平衡,控制有害菌藻。使用以乳酸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可以有 效降低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而芽孢杆菌对于水体中氨态氮和 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可降低水体中氨态氮、亚硝酸盐的含量, 避免了传统肥料高耗氧、破坏和污染水质、高发病率的缺点,解决养 殖水体中腐屑和饲料滞留问题;酵母菌对于改善水体微生物营养,与 乳酸菌协同生长,实现饵料的再利用,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换水量、 节省饲料、提高养殖对象存活率及增加产量等作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89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