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挂式单轨移车台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39913.7 | 申请日: | 2020-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1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卓然;孙显洋;解丽霞;刘亚东;于胜利;何勇;张建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25/22 | 分类号: | E01B25/22;E01B25/26;E01B2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陈亚斌;关兆辉 |
地址: | 10005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挂 单轨 移车台 | ||
本发明适用于轨道交通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悬挂式单轨移车台,包括道岔梁、走行轨、驱动装置、门架,所述道岔梁的一端连接出入段线,且所述道岔梁的一端与出入段线的一端相接触,通过设置用于承载车体的道岔梁,并且道岔梁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门架,道岔梁的下方设置有分别对应两个门架的两个走行轨,并且门架的下端安装有用于驱动道岔梁在走行轨上沿走行轨移动的驱动装置,从而能够将道岔梁和道岔梁上的车体进行移动,进而实现车辆进出车场的过程,本发明可以减少道岔数量、减小占地面积,在车场内使用时具有较大优势,可使车场布局紧凑,节省占地面积,从而节省工程投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悬挂式单轨移车台。
背景技术
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也被成为“空轨”,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车辆上部的走行部置于开口箱型的轨道梁内,车辆悬吊在轨道梁下方行驶。悬挂式单轨交通将地面交通移至空中,充分利用了城市空间,具有不易出轨,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噪音低、造价低,受天气影响小,可预制且施工工期短,占地少,可拆卸并重复使用等优势。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旅游区、园区、地形复杂区域以及中等城市轨道交通中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道岔系统作为改变列车行驶方向的设备,是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系统。悬挂式单轨道岔结构组成复杂、接口多样,涉及轨道、桥梁、车辆、信号等多个专业,是悬挂式单轨交通的关键技术之一。道岔是一种使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车辆段和停车场铺设。目前,国内悬挂式单轨道岔按换轨原理及结构型式,主要可分为可动心型、平移型。可动心型道岔转辙时通过辙叉心的转动实现车辆转线的需要,原理与铁路道岔类似;平移型道岔通过道岔的整体移动,使其中一根道岔梁与某一轨道梁对齐,实现轨道变轨衔接,满足车辆转线需要。
现有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道岔,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占地面积较大,且只有单开一种形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悬挂式单轨移车台,旨在解决现有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道岔,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悬挂式单轨移车台,包括道岔梁、走行轨、驱动装置和门架;
所述道岔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一个所述门架,所述道岔梁的一端连接出入段线,且所述道岔梁的一端与所述出入段线的一端相接触,所述走行轨设置有两个且分别对应两个所述门架,两个所述走行轨且呈相互平行设置,所述门架的下端固定有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一个所述走行轨。
优选的,所述道岔梁的另一端设置有多个车场线,所述道岔梁的另一端接触任一所述车场线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道岔梁的一端的一个所述门架的上端安装有一个第一锁定装置,所述出入段线的一端具有一个与所述第一锁定装置相匹配的第一定位槽。
优选的,所述道岔梁的另一端的一个所述门架的上端安装有一个第二锁定装置,所述车场线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二锁定装置相匹配的一个第二定位槽。
优选的,所述道岔梁的底部悬挂有车体,所述道岔梁的长度长于所述车体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车场线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车场线均为间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悬挂式单轨移车台,通过设置用于承载车体的道岔梁,并且道岔梁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门架,道岔梁的下方设置有分别对应两个门架的两个走行轨,并且门架的下端安装有用于驱动道岔梁在走行轨上沿走行轨移动的驱动装置,从而能够将道岔梁和道岔梁上的车体进行移动,进而实现道岔离开车场的过程,本发明可以减少道岔数量、减小占地面积,在车场内使用时具有较大优势,可使车场布局紧凑,节省占地面积,从而节省工程投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悬挂式单轨移车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99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