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41742.1 | 申请日: | 2020-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14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5 |
发明(设计)人: | 徐成威;倪美琴;张军;于燕;谢文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D5/00 | 分类号: | D01D5/00;D04H1/728;D04H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刘艳艳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纤维 滤网 静电 纺丝 制备 装置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一种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静电纺丝针筒(2);
所述静电纺丝针筒(2)包括针筒外壳(20)、橡胶圈(21)、纺丝液通道(22)、进液口(23)、注射口(24)、推杆(25);
所述针筒外壳(20)底部开设有注射口(24),所述针筒外壳(20)内部通过若干个橡胶圈(21)分隔为多个容置腔,所述橡胶圈(21)沿针筒外壳直径方向布置;除与注射口(24)连通的容置腔外,其余每个容置腔的侧壁分别设置有进液口(23),用于通过进液口(23)抽吸纺丝液进入静电纺丝针筒(2);
所述橡胶圈(21)中心开设有纺丝液通道(22),用于在注射的过程中,纺丝液通过纺丝液通道(22)依次进入针头,进行纺丝;
所述推杆(25)下端与针筒外壳(20)内壁紧密配合或者用于与最上面的橡胶圈(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23)还配套设置有堵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电源(1)、针头(3)、纳米纤维收集板(4)、接地装置(5)、纺丝液(6);
工作状态下,所述静电纺丝针筒(2)按照需求分层设置有纺丝液(6),静电纺丝针筒(2)的进液口(23)通过堵头封堵;
所述静电纺丝针筒(2)的注射口(24)处连接针头(3),针头(3)通过第一电线连接高压电源(1)的正极,高压电源(1)的负极通过第二电线连接纳米纤维收集板(4),纳米纤维收集板(4)连接接地装置(5);
所述纳米纤维收集板(4)位于针头(3)出口下方,用于收集针头(3)出来的纺丝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注射泵(7),通过注射泵(7)推进推杆(25)将纺丝液(6)注入到针头(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源(1)用于提供纺丝所需的电压,电压范围0-30 kV;
和/或,所述纳米纤维收集板(4)为导电材质,收集形式为滚筒收集、平板静置收集或平板旋转收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3)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其规格可选范围:18G、20G、21G、23G、25G。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泵(7)的注射流量应可调节,调节范围从0.01μl/min-40ml/min。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纳米纤维滤网的静电纺丝制备装置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静电纺丝针筒(2)最底部容置腔的纺丝液通过注射口(24)被抽吸进静电纺丝针筒(2),当抽吸的纺丝液达到一定体积后,停止进液,并封堵注射口;
步骤(2):余下容置腔的纺丝液从下往上依次逐层地通过针筒侧面的进液口(23)被抽吸一定体积进针筒,侧面的进液口在与所在进液口连通的容置腔进液时打开,其余时间处于封堵状态,纺丝液的抽吸顺序从针管底部开始逐层向上抽吸;
步骤(3):在完成静电纺丝针筒(2)分层注入纺丝液后,保证侧面进液口封堵,打开针筒底部注射口(24),连接针头(3);设置纺丝电压和注射流量后,开始纺丝过程制备纳米纤维;在注射的过程中,纺丝液从下往上依次进入针头,进行纺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制备梯度结构纤维滤网时,静电纺丝针筒(2)各容置腔中纺丝液为相同溶质、浓度梯度依次变化的纺丝溶液;
或,当制备分层结构纤维滤网时,静电纺丝针筒(2)各容置腔中纺丝液为不同高分子聚合物溶质的纺丝溶液。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制备梯度结构纤维滤网、分层结构纤维滤网时,所述静电纺丝针筒(2)中橡胶圈(21)、进液口(23)可根据制备要求的梯度参数、分层要求进行增加或减少,实现纤维滤网的结构的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174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