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电梯门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49360.3 | 申请日: | 2020-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2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何镜棠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镜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3/18 | 分类号: | B66B13/18;B66B1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梯 门锁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电梯门锁装置,包括:锁钩机构;设置在锁钩机构上的门锁触头;锁座机构;设置在锁座机构上的门锁开关;保护盒,呈矩形状,其中门锁开关可拆卸设置在保护盒内,且保护盒设有用于收容门锁触头的第一收容开口;其中,保护盒设有安装开口和盖体,保护盒与绝缘底座的一侧壁可拆卸连接,盖体与绝缘底座的另一侧壁可拆卸连接,门锁开关包括绝缘底座、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其中第一金属片的末端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第一金属接触条。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所公开的新型电梯门锁装置的门锁开关的金属片的末端间隔设置两条呈长条状的金属接触条,以加大与门锁触头的连接,耐用性强,使得与门锁触头的连接稳定,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梯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必须在确定厅门及轿门完全关好后,才能进行一下步的运行,为保证安全,关门必须有双重保护,机械保护及电气保护。电气保护是将门信号作为一个触点信号,门锁触头与门锁开关接触就组成了触点信号。门关好时,触点信号为常闭点,此时门锁触头压在门锁开关的触点上。门打开或没关好时,触点信号为常开点,此时门锁触头与门锁开关没有任何接触,形成常开触点,在常开点时,电梯不允许任何动作。
一般情况下,门锁触头固定在锁钩机构上,当关门时锁钩机构控制门锁触头旋转并与门锁开关连接。而门锁开关主要是依靠金属片与门锁触头连接的,然而,市面上传统的门锁开关的金属片与门锁触头的连接不稳定,不耐用,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电梯门锁装置,其门锁开关的金属片的末端间隔设置两条呈长条状的金属接触条,以加大与门锁触头的连接,耐用性强,使得与门锁触头的连接稳定,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电梯门锁装置,包括锁钩机构、设置在所述锁钩机构上的门锁触头、锁座机构和设置在所述锁座机构上的门锁开关,其还包括:保护盒,呈矩形状,设置在所述锁座机构上,其中所述门锁开关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保护盒内,且所述保护盒设有用于收容所述门锁触头的第一收容开口;其中,所述门锁开关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座机构上的绝缘底座以及设置在所述绝缘底座上的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所述保护盒设有安装开口和用于设置在所述安装开口上的盖体,所述保护盒与所述绝缘底座的一侧壁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与所述绝缘底座的另一侧壁可拆卸连接,且所述第一金属片的末端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呈长条状的第一金属接触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金属片的末端沿其宽度方向设置有呈长条状的第二金属接触条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底座的一侧壁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长条滑块,所述保护盒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壁的底部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一长条滑块的第一长条卡槽,其中所述保护盒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长条卡槽连通第二收容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底座的另一侧壁沿水平方向设置有第二长条滑块,所述盖板设有用于收容所述第二长条滑块的收容开槽和用于卡置所述第二长条滑块的第二长条卡槽,其中所述收容开槽和所述第二长条卡槽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容开口呈矩形状,其中所述第一收容开口的宽度范围为10-12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门锁触头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金属片的第一金属接触条和第二金属接触条连接的第一连接块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金属片的第三金属接触条和第四金属接触条连接的第二连接块,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呈阶梯状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块的表面设有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连接块的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层连接的第二导电层。
进一步的,所述锁钩机构设有用于与所述锁座机构连接的卡置板,其中所述卡置板的底部延伸有第一延伸部,所述门锁触头设置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并且门锁触头与锁钩机构的钩部位置平行,门锁触头置于保护盒内,钩部置于保护盒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镜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镜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93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