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道温升引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49372.6 | 申请日: | 202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5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郑铁刚;孙双科;施家月;陈晴;李贺林;汪星;柳海涛;李广宁;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 |
代理公司: | 青岛申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3 | 代理人: | 李文颖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温升引鱼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河道温升引鱼装置,包括:设置于河道的邻近所述鱼道口的河道侧壁处的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包括:平行于河道水流方向且邻近所述河道侧壁设置的多级加热室,所述多级加热室依次相连,加热线圈设置在每个加热室的底部;和通过过流室与多级加热室相连的出水管。根据本发明的河道温升引鱼装置利用鱼类对温度的敏感性来提高鱼道过鱼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及生态环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鱼建筑,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河道温升引鱼装置。
背景技术
鱼道是一种帮助鱼类上溯的工程措施,在江河之上修建闸坝等水利工程,截断了鱼类洄游产卵的途径,通过修建鱼道,使鱼类可以在洄游季节实现上溯,从而维持河段生态平衡。
鱼道是帮助鱼类顺利通过闸坝等障碍物的专用设施,在维系河流连续性与生物种群交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鱼道建筑物的成功与否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之一,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评价指标。而过鱼效率是直接评价鱼道功能的重要指标,使洄游鱼类顺利找到鱼道进口时提高过鱼效率的关键。
国内外已开展了部分诱鱼或驱鱼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利用声、光、电来驱鱼及水流诱鱼等。
由河海大学于2015年1月4日递交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520002572.3(授权公告号为CN204385702U),公开了一种声光一体化鱼道生态导鱼系统,其中下游鱼道在与过鱼槽相连的一边的拐角处设置有声场发生装置,至少一层气泡幕以声场发生装置为原点呈弧形布置,下游鱼道在与声场发生装置相对应的一边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设置诱光灯。该实用新型专利根据鱼类怕强光、喜弱光的特性以及不同声强对鱼类转向角度产生不同影响,当鱼群进入下游鱼道时,利用气泡幕引诱远处鱼群游向过鱼槽侧,在声场发生装置以及诱光灯的相互作用下有针对地给鱼群进行导向,使其顺利进入过鱼槽,保障鱼群通过。
由河海大学等于2013年5月27日递交的中国发明专利CN201310200812.6(授权公告号为CN103266585B),公开了一种利用鱼类趋光特征改善鱼道过鱼效果的装置及其方法,所述装置包括主控计算机和至少一级光导闸室,每级光导闸室包括鱼道和依次设置于所述鱼道断面上的入口集鱼灯和出口集鱼灯,所述入口集鱼灯和出口集鱼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出口集鱼灯的照射距离,当所述光导闸室为多级时,上一级闸室的出口集鱼灯兼做为紧邻的下一级闸室的入口集鱼灯;所述主控计算机与所述入口集鱼灯和出口集鱼灯连接,控制所述入口集鱼灯和出口集鱼灯的开启和关闭。该发明间接扩展了集鱼灯的照射范围,使集鱼灯可以应用于不同深度的水域,增加过鱼的种类和数量,增强鱼道的通用性。
由佐藤保郎于1990年12月14日递交日本专利局的公开号为特开平7-305329(公开日1995年11月21日)的日本专利,提供一种诱鱼装置来防止鱼类停滞,诱鱼装置在鱼道侧和对岸上游侧之间横过河流倾斜设置,该诱鱼装置由低压电围栏、网、气泡障碍物等形成,鱼被引诱并穿过鱼道,由此可以防止鱼在堰或水坝处停滞。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穆祥鹏等于2016年6月6日递交的中国发明专利CN201610392125.2(授权公告号为CN106049377B)公开了一种诱导草鱼的鱼道进口系统和设计方法及诱鱼流速率定装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孙双科等于2016年8月26日递交的中国发明专利CN201610730448.8(授权公告号为CN106192935B)公开了一种鱼道进口处河道流场的调整方法和系统;安徽理工大学戎贵文等于2016年12月23日递交的中国发明专利CN201611206572.0(授权公告号为CN106702979B)公开了一种多级叠弧式鱼道及过鱼方法;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秦鹏等于2018年1月25日递交的中国发明专利CN201810073348.1(授权公告号为CN108221886B)公开了一种具有诱鱼功能的流线变截面反冲消能鱼道,以上专利文献都是通过改造过鱼建筑或改善利用水流动力来调整流场、水流流态、流速等,提高鱼道过鱼率。
然而,上述现有相关技术存在对周围环境流场要求高,运行成本高等现实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93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