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龙凤榫式连接可更换梁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1066.6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9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霍骏;门进杰;尉然;周世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04 | 分类号: | E04C3/04;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王晶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龙凤 连接 更换 结构 方法 | ||
一种龙凤榫式连接可更换梁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包括左右分别设置的左钢柱和右钢柱,左钢柱和右钢柱,左钢柱和右钢柱分别通过左嵌入式连接板、右嵌入式连接板连接可更换尾梁段,可更换尾梁段之间设置有用于更换的可更换续梁段。本发明连接构造耗能效果明显,实现震后方便更换,快速恢复结构的使用功能,同时可实现可更换梁段定点更换,操作简单快捷,相比于传统可更换梁,修复代价更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及结构抗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龙凤榫式连接可更换梁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理念,逐渐从防止结构倒塌转向结构功能可维持、可恢复。近年来,可恢复功能抗震结构的研究受到了各国地震工程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成为地震工程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可恢复功能结构,又称功能可恢复结构是指地震后不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恢复其使用功能的结构。而在可更换结构体系中,及连接方式是其结构体系能否发挥其性能的重要技术之一。然而目前的可更换梁技术大部分设计是安装拆卸步骤繁琐,需要有专业人士实施,且允许的工件误差范围小,变形范围有限,这就导致了梁体耗能性能受限,除此之外,目前很多可更换梁均是局部破坏则整体废弃,不能实现定点修复,在经济上是一种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龙凤榫式连接可更换梁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该连接构造耗能效果明显,实现震后方便更换,快速恢复结构的使用功能,同时可实现可更换梁段定点更换,操作简单快捷,相比于传统可更换梁,修复代价更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龙凤榫式连接可更换梁连接结构,包括左右分别设置的左钢柱2和右钢柱3,左钢柱2和右钢柱3分别通过左嵌入式连接板4、右嵌入式连接板5连接可更换尾梁段1,可更换尾梁段1之间设置有用于更换的可更换续梁段6。
所述的左嵌入式连接板4、右嵌入式连接板5上开有螺栓孔,通过高强螺栓贯穿,连接左钢柱2和右钢柱3。
所述的的左嵌入式连接板4、右嵌入式连接板5结构相同,包括端板和卯口,卯口为梯形,端板与可更换梁段翼缘等宽,卯口与可更换梁段的肋板等宽,端板高度与可更换梁段整体高度相同,端板上卯口两侧设置螺栓口,端板与卯口采用坡口全融透焊缝连接。
所述的可更换尾梁段1包括左榫头1-1和右榫头1-2,其中榫头采用梯形结构,榫头高度与可更换梁段腹板高度相同,上翼缘向两侧延伸,下翼缘向两侧收缩,长度均为榫头长度两倍。
所述的可更换续梁段6包含梯形榫头6-1与梯形卯口6-2,卯口允许略大于榫头,上翼缘向榫头伸出方向延伸,延伸长度为榫头长度的两倍,下翼缘向卯口方向延伸,延伸长度为榫头长度两倍,榫头与卯口高度与可更换梁段腹板高度相同。
一种龙凤榫式连接可更换梁的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需要长度算出需要的可更换续梁段6的个数,可更换续梁段6之间将卯口与榫头对齐从上往下滑到底;
步骤二,在可更换续梁段6末尾装上可更换尾梁段1,将可更换尾梁段1的卯口与可更换续梁段6的榫头对齐从上往下滑到底;
步骤三,分别将左端板4-1与左钢柱2、右端板5-1与右钢柱3间高强螺栓终拧;
步骤四,分别将可更换尾梁段1与左嵌入式连接板卯口接合,可更换续梁段6与右嵌入式连接板卯口接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在可更换梁安装或者更换过程中,仅通过上下滑动便可实现可更换梁的拆卸和组装,有效减少螺栓的使用,大幅提高可更换梁的可更换性能,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10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