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气的流化床燃烧装置和发电系统及其燃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1614.5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2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柯;张柘子;高健;朱明明;武俊智;徐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C10/16 | 分类号: | F23C10/16;F23C10/18;F23C10/20;F22B31/00;F02C6/00;F01D15/1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郑平 |
地址: | 266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气 流化床 燃烧 装置 发电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氨气的流化床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流化床燃烧器壳体、流化床床层、布风板、增压室、助燃气体进气口、燃料气进气管和烟气排气口;
布风板包括上平板、下平板、助燃气体通道、燃料气通道和布风板内腔;上平板、下平板均固定在流化床燃烧器壳体内壁上,从而围成布风板内腔;助燃气体通道由若干根穿透上平板、下平板的管道组成;燃料气通道由若干根穿透上平板的管道组成;燃料气进气管固定在下平板上,且与布风板内腔连通;
布风板整体安装在流化床燃烧器壳体的下部,流化床床层布置在布风板的上表面上;增压室位于布风板下方;助燃气体进气口设置在增压室上;烟气排气口设置在流化床燃烧器壳体的上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的流化床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燃气体通道和/或燃料气通道的上端口设风帽结构,风帽结构的侧壁上设气孔;
或者,所述烟气排气口的烟气排出管路上设置有氨气逃逸催化器;
优选地,所述气孔的数量为2-6个,更优选为4个;
优选地,所述气孔直径范围为0.5mm-4.0mm,更优选为2.0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氨气的流化床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容器,所述燃烧装置整体置于压力容器中;
或者,所述助燃气体进气口、燃料气进气管、烟气排气口上均设置有阀门;
或者,所述流化床燃烧器壳体、布风板、助燃气体通道、燃料气通道、阀门连接部件的材料包括不锈钢或碳素钢,如304不锈钢、316不锈钢、310不锈钢、20号钢中的任意一种;优选为310不锈钢。
4.一种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流化床燃烧器、燃气轮机、燃气轮机发电机;所述流化床燃烧器为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氨气的流化床燃烧装置,该燃烧装置的烟气排气口、燃气轮机、燃气轮机发电机依次连通,且流化床燃烧装置置于压力容器中;
优选地,所述发电系统还包括燃料气体气泵、空气压缩机、燃料气预热器、助燃气体预热器、SCR装置和氨气逃逸催化器;所述燃料气体气泵、燃料气预热器、燃料气进气管依次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助燃气体预热器、助燃气体进气口依次连通;所述燃气轮机的烟气出口、SCR装置、燃料气预热器、助燃气体预热器、氨气逃逸催化器依次连通;或者燃气轮机的烟气出口、SCR装置、助燃气体预热器、燃料气预热器、氨气逃逸催化器依次连接。
5.一种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流化床燃烧器、过热器、汽轮机和汽轮机发电机;所述流化床燃烧器为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氨气的流化床燃烧装置,该燃烧装置的烟气排气口、过热器、汽轮机、汽轮机发电机依次连接。
6.一种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流化床燃烧器、过热器、汽轮机和汽轮机发电机、燃气轮机和燃气轮机发电机;所述流化床燃烧器为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氨气的流化床燃烧装置,该燃烧装置的烟气排气口、燃气轮机、燃气轮机发电机、过热器、汽轮机、汽轮机发电机依次连通;且燃烧装置置于压力容器中。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燃料气体气泵、空气压缩机、燃料气预热器、助燃气体预热器、SCR装置和氨气逃逸催化器;所述燃料气体气泵、燃料气预热器、燃料气进气管依次连通;所述空气压缩机、助燃气体预热器、助燃气体进气口依次连通;所述过热器的烟气出口、SCR装置、燃料气预热器、助燃气体预热器、氨气逃逸催化器依次连通;或者过热器的烟气出口、SCR装置、助燃气体预热器、燃料气预热器、氨气逃逸催化器依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161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制造致动器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3D打印尖锐轨迹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