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容器的改性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52628.9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01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蒋应梯;庄晓伟;潘炘;王进;于海霞;张文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B32/348 | 分类号: | C01B32/348;C01B32/342;C01B32/324;C01B32/354;H01G11/24;H01G11/34;H01G11/44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310023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容器 改性 活性炭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容器的改性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碳源打磨、烘干、破碎;(2)将原料通过磷酸溶液活化,得到一次活化产物;(3)将前驱体粉末与一次活化产物混合,再以氢氧化钾活化,得到二次活化产物;(4)将二次活化产物加入饱和硝酸铅溶液,超声分散、搅拌、真空抽滤得到滤饼并热处理,得到材料。本发明活性炭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来源广泛,适合规模化生产,其在制备过程中采用了二次活化工艺,并向活性炭中加入了含有较高的氮、氧等杂原子含量的前驱体粉末,比表面积进一步增大,表面富集微孔,有利于改善材料的比电容,增强其使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活性炭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容器的改性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炭,也称为活化炭,是指具有高孔隙率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即每单位质量的表面积)的无定形碳质材料。它通常通过热解不同的含碳物质,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活化来制造,并且它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存在,例如颗粒、粉末、纤维材料、布等。活性炭已广泛用于工业领域,例如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作为水和气体净化的吸附剂,以及由于其良好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而作为无机金属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活性炭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提高,使得国内外活性炭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逐年增长。
超级电容器是介于电解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循环寿命长,可大电流充放电等特点,是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活性炭通常作为吸附剂、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等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其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一直是制造超级电容器和动力电池电极的首选材料。但是,活性炭在以上材料中的引入也会带来一些其他问题,如在铅酸电池中活性炭析氢过电位相比铅较低,在电池充电后期会加速析氢反应,从而引起电解液失水,同时电极内的高比表面活性炭可能会发生副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产物并消耗大量电解液中的水,导致材料性能下降。另外,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对活性炭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优质活性炭的工业化生产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电容器的改性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电容器的改性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碳源经过除尘设备除尘后,送至粉碎机中破碎粉碎至40-60目粒度,作为原料备用;
(2)将上述原料浸没于50%质量浓度的磷酸溶液中,12-18小时后过滤,再将炭化物送入管式炉中加热活化,得到一次活化产物;
(3)将前驱体粉末预处理后与一次活化产物按质量比1:(4-8)混合,用清水洗净至PH值4-7,烘干后再与氢氧化钾按碱炭比(1-3):1混合,加少量水搅匀后再送入管式炉中加热活化,得到二次活化产物;
(4)将二次活化产物冷却后用清水洗净至PH值7-8,烘干后加入饱和的硝酸铅溶液中,超声分散后经搅拌和真空抽滤得到滤饼,将滤饼送入高温炉中热处理,冷却后即得本发明活性炭材料。
优选的,所述碳源为废弃植物秸秆、果壳或聚酰亚胺薄膜边角料。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活化时温度控制为400-500℃,时间为60-90分钟。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前驱体粉末的制备方法如下:将甲醛和甘脲混合后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至9-10,升温至45-55℃,反应1-2小时,所得产物经减压蒸馏后收集溶液倒入乙醇中,搅拌至有固体析出,抽滤烘干得到前驱体粉末。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前驱体粉末预处理的具体过程如下:将前驱体粉末先于170-190℃处理12h,再升温至220-260℃,保温48h,之后将其磨细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26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墙面装饰板的安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妇科宫颈疾病检查诊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