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3087.1 | 申请日: | 2020-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6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侯莉娜;文保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2/64;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维赛恩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57 | 代理人: | 李明全 |
地址: | 71002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框架 预制 复合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框架(1)以及位于钢框架(1)内的预制墙,所述预制墙用于吸收并耗散地震能量,所述预制墙由框体(2)、位于框体(2)内的多个条状的加强体(3)、填充在多个加强体(3)之间的加气砖(4)构成,所述加强体(3)和框体(2)均由掺加有废弃砖粒和纤维的混凝土浇灌而成;
所述钢框架(1)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由水平设置的上部横梁(7)、下部横梁(8)和竖向设置的两个柱子(11)相互首尾相接构成;所述框体(2)由水平设置的两个水平体(9)和竖向设置的两个竖向体(10)相互首尾相接构成;所述上部横梁(7)和下部横梁(8)分别与两个对应的水平体(9)通过预埋的钢板和螺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其特征在于,多个加强体(3)相互平行或相互交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其特征在于,相互平行的多个加强体(3)水平向设置或竖直向设置,每个加强体(3)的两个自由端均与框体(2)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其特征在于,相互交叉的两个加强体(3)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多个加强体(3)相互交叉设置形成网状的加强体(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其特征在于,相互交叉的多个加强体(3)包括竖向设置的加强体(3)和水平向设置的加强体(3),每个加强体(3)的两个自由端均与框体(2)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墙的上端和下端均通过第一钢板(6)和第二钢板(5)相互配合分别与钢框架(1)的上部横梁(7)和下部横梁(8)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板(6)为T形,第一钢板(6)的横向段分别预埋在钢框架(1)的上部横梁(7)和下部横梁(8)内,预埋在所述上部横梁(7)的第一钢板(6)的竖向段竖直向下设置,预埋在所述下部横梁(8)的第一钢板(6)的竖向段竖直向上设置;
所述第二钢板(5)为T形,所述第二钢板(5)的横向段分别预埋在框体(2)的两个水平体(9)内,预埋在上部所述水平体(9)的第二钢板(5)的竖向段竖直向上设置,预埋在下部所述水平体(9)的第二钢板(5)的竖向段竖直向下设置;所述第一钢板(6)和第二钢板(5)的竖向段相互靠近、且通过螺栓相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体(3)和框体(2)的混凝土中废弃砖粒作为再生粗骨料取代天然粗骨料粒的比率为30%~50%,所述废弃砖粒的粒径为5~22mm的连续级配,所述混凝土采用天然粗骨料粒,其粒径为5~32mm连续级配,所述纤维的添加量为0.3%~1%,其长度为6~20mm,单丝直径7~15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墙的宽度≤4.5m、重量≤60kN;竖向设置的两个所述加强体(3)之间的间距≤900mm,水平设置的两个所述加强体(3)之间的间距≤800mm。
9.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
在钢框架(1)的上部横梁(7)和下部横梁(8)内分别预埋第一钢板(6),
在框体(2)的两个水平体(9)内分别预埋第二钢板(5),
在两个所述第一钢板(6)和第二钢板(5)的竖向段上均匀开设多个通孔,
将预制好的预制墙吊起来,使其位于钢框架(1)内,
利用多个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钢板(6)和第二钢板(5)对应的通孔将预制墙和钢框架(1)相互连接,
利用阻燃柔性填充材料将所述预制墙两侧与钢框架(1)之间的缝隙填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钢框架内嵌预制复合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墙的预制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
按照预制墙中加强体(3)和加气砖(4)的位置在平台上进行标注,
在每个加强体(3)标注的位置处、按照加强体(3)的走向铺设多根钢筋,
在每个加强体(3)对应的多个钢筋上设置多个箍筋,
将绑扎好的钢筋放入框体模具内,
在相邻的两簇钢筋之间放入对应大小的加气砖(4),
然后在铺设有钢筋的位置浇筑混凝土,并在框体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冷却凝固即得;
其中,所述混凝土的配方按重量比为:水100-300份,普通硅酸盐水泥300-500份,中砂500-700份,天然粗骨料粒碎石500-650份,废弃砖粒再生粗骨料500-650份,粉煤灰30-50份,减水剂1-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工业大学,未经西安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308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