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3821.4 | 申请日: | 2020-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6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曾梦清;蒋艳;聂振平;游出超;蔡德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54 | 分类号: | A01K61/54 |
代理公司: | 北海市佳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5 | 代理人: | 黄曦 |
地址: | 536000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牡蛎 池塘 育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大量受精卵,(2)室内培育浮游幼体,(3)室外池塘准备,(4)藻类培养,(5)将浮游后期的幼体移至室外池塘进行附着,(6)附着期间的饵料管理,(7)收获。本发明在原有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将浮游后期的牡蛎幼苗转移至室外池塘,利用池塘水体中丰富的藻类作为牡蛎幼苗附着时期的饵料来源,在室外池塘完成大批量苗种的附着,即解决了场地受限的问题,又能节省劳力和时间,降低育苗成本,提高牡蛎苗种生产效率,实现短时间内批量性人工繁育牡蛎苗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属于海水养殖繁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又名生蚝、白蚝、海蛎子,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珍珠贝目、牡蛎科,以滤食海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海洋牛奶”,具有经济效益高、适应性强、养殖周期短等特点,主要分布于广东和广西,是华南沿海地区海产双壳贝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牡蛎消费呈不断增长态势,加上养殖技术不断进步、牡蛎深加工产品和功能性产品不断创新,两广地区牡蛎养殖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大。传统的天然采苗方式获得的苗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养殖规模。
牡蛎的人工育苗技术发展较早,如今育苗技术愈加完善。室内全人工育苗可以做到优质高产,但在育苗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将附着器运入车间,将扇贝壳、牡蛎壳、水泥片、陶瓷片等附着设施悬挂于育苗池内,清洗干净,用于牡蛎幼苗附着;出苗时需要将附着器解下、装框再装车运到养殖区域。此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严重影响牡蛎苗种的生产效率和利润空间。且室内育苗规模受场地规模限制,难以短时间内大批量培育供应苗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克服室内养殖场地受限,耗费劳力和时间较多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近江牡蛎的池塘育苗方法,主要包括下属步骤:
(1)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大量受精卵:在5~9月选用北部湾沿海地区自然种群成贝或人工养殖的成贝作为亲本,要求贝龄2~3龄,生殖腺覆盖大部分内脏囊;将亲贝清洗后解剖,选择生殖腺饱满的个体,用玻璃吸管吸取部分性腺置于玻片上,肉眼或镜检区分雌雄;先将雌贝性腺洗入盆内海水中,卵子密度调整到1×106~2×106个/L,静置20~40分钟;再吸取精液入盆与卵子混合,显微镜下检查,要求每个卵子周围有2~4个活跃精子;精卵混合10~20分钟移入孵化池孵化;
(2)室内培育浮游幼体:室内培育用水盐度18~25,pH7.8~8.4;孵化池内布散气石1个/m2,24小时连续充气,溶解氧保持>5mg/L,光照500lx~1000lx;在水温28℃~30℃下,受精卵约经20~24小时后发育为D形幼虫;培育密度前期2~3个/mL,后期0.8~1.5个/mL;培育前期投喂金藻,中后期投喂角毛藻和扁藻;
(3)室外池塘准备:选择交通便利的水泥底或沙质底池塘,室外池塘深1.5m~2m,面积100m2~800m2,安装有砂滤海水联通管道,配备增氧设施;在池塘内安装养殖框架,框架上搭竹竿,要求每根竹竿长7m~10m;将附着器清洗后悬挂在竹竿上,暴晒3天~4天;
(4)藻类培养:在幼苗入室外池塘前的一星期内灌进砂滤海水,水面没过附着器,泼洒3~20g/m3无机复合肥后投入混合活藻种,进行藻类培养,3天~6天后水色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20~35cm,说明藻类生长旺盛;持续充气,使水中溶解氧保持>5mg/L;另外准备一个面积200m2的备用培藻池塘,在幼苗入室外塘后开始培养混合藻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38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