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铁多功能横向减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7353.8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15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池茂儒;陈仕祺;高红星;代亮成;郭兆团;李登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F5/24 | 分类号: | B61F5/24;F16F15/023;F16F9/16;F16F9/34 |
代理公司: | 成都玖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8 | 代理人: | 胡琳梅 |
地址: | 610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多功能 横向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多功能横向减振装置,包括斜对称布置的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的液压油路通过管路连通,且在连通的管路上安装有阻尼阀块;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内均包括通过油路依次连接的储油缸、压缩腔和拉伸腔。该地铁多功能横向减振装置,可以起到和传统的横向减振器加上抗蛇行减振器的作用;在车辆横向振动时,提供较小的阻尼力,起到和传统横向减振器类似的横向减振作用,改善舒适性;在车辆蛇形运动时,提供较大的阻尼力,起到和传统抗蛇行减振器类似的抗蛇行作用,提高运行稳定性;解决目前受限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的安装空间和成本无法安装抗蛇行减振器,导致地铁车辆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轨车辆悬挂元件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多功能横向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针对城市日益增长的载客量以及城市辐射周边地区的需要,开发速度等级更高、承载能力更大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营速度以80km/h为主,其中部分站间距较大的线路已开通运行了120km/h速度级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营速度不断提高,由以往的80km/h提高至120km/h和140km/h,对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保证车辆具有更高运行稳定性,同时提高车辆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而车辆的悬挂系统对改善车辆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抗蛇行减振器作为车辆重要悬挂元件之一,对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和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优化抗蛇行减振器的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车辆系统的临界速度,改善车辆运行稳定性。时速80km及以下车辆不需要安装抗蛇行减振器,时速80km-160km的车辆则有需求安装抗蛇行减振器。未采用抗蛇行减振器时,仅通过优化其他悬挂元件的参数,很难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而目前受限于地铁车辆限界,地铁转向架没有充足的安装空间,很多现有转向架结构中抗侧滚扭杆等占据了转向架侧梁的位置,无法安装抗蛇行减振器;并且现有的抗蛇行减振器售价高昂,额外安装抗蛇行减振器大幅增加生产成本,因此绝大多数地铁车辆并未安装抗蛇行减振器。许多时速80km-160km的车辆出现了稳定性余量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铁多功能横向减振装置,不需要更改横向减振器的布置位置和方式,不需要额外安装抗蛇行减振器,就可以创造性的满足地铁车辆横向缓震和抗蛇行的需求,解决目前受限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的安装空间和成本无法安装抗蛇行减振器,导致地铁车辆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铁多功能横向减振装置,包括斜对称布置的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所述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的液压油路通过管路连通,且在连通的管路上安装有阻尼阀块。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均为横向布置的油压减振器。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减振器和第二减振器内均包括通过油路依次连接的储油缸、压缩腔和拉伸腔。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减振器的压缩腔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减振器的压缩腔;第一减振器的拉伸腔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减振器的拉伸腔。
进一步的是,所述储油缸和压缩腔连接的油路上设置有底阀阀块,所述压缩腔和拉伸腔连接的油路上设置有拉伸阀块和压缩阀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地铁多功能横向减振装置,可以起到和传统的横向减振器加上抗蛇行减振器的作用;在车辆横向振动时,提供较小的阻尼力,起到和传统横向减振器类似的横向减振作用,改善舒适性;在车辆蛇形运动时,提供较大的阻尼力,起到和传统抗蛇行减振器类似的抗蛇行作用,提高运行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73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