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冲消能式泥石流分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57469.1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48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福;陈永安;王博;李倩倩;杨成才;石风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5/00 | 分类号: | E02B5/00;E02B5/02;E02B5/08 |
代理公司: | 洛阳九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6 | 代理人: | 狄干强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冲 消能式 泥石流 分流 系统 | ||
1.一种对冲消能式泥石流分流系统,该分流系统设置在两侧高地(1)之间形成的泥石流流道(2)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系统包括分流坝(4)和对冲引导装置(5),其中,所述分流坝(4)包括设置在泥石流流道(2)中间位置的一半圆锥形的第一坝体(401),且半圆锥形的尖端朝向泥石流的来向,从而在其两侧形成两股第一分流道(405);
所述对冲引导装置(5)包括分别设置在两股第一分流道(405)流动方向前方的第一弧形引导坝(501)和第二弧形引导坝(502),其中,第一弧形引导坝(501)和第二弧形引导坝(502)分别倾斜设置在泥石流流道(2)两侧,且第一弧形引导坝(501)和第二弧形引导坝(502)处于泥石流流道(2)边部的一端相对于另一端更靠近泥石流流动方向的上端,从而使冲击在第一弧形引导坝(501)和第二弧形引导坝(502)上的两股泥石流被其引导倾斜向泥石流流道(2)中间汇聚;
在第二弧形引导坝(502)靠近泥石流流道(2)中心的一端具有沿泥石流流动方向分布的冲击坝(503),且第一弧形引导坝(501)靠近泥石流流道(2)中心的一端正对该冲击坝(503)长度方向的中部,从而在第一弧形引导坝(501)端部和冲击坝(503)之间形成泥石流的冲击消能通道(504);
所述第二弧形引导坝(502)的背水面、冲击坝(503)的背水面和泥石流流道(2)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第一滞流区(505),第一弧形引导坝(501)的背水面与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第二滞流区(506);
所述第一坝体(401)中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冲击变向板(407),该冲击变向板(407)的自由端倾斜向上游方向延伸,且其自由端与泥石流流道(2)的侧边具有间隙,从而使第一分流道(405)的泥石流冲击在该冲击变向板(407)上后再次变向并降速,进而在其迎水面和第一坝体(401)侧壁之间围成停淤区,在其背水面和第一坝体(401)侧壁围成滞流区;
所述泥石流流道(2)内分流坝(4)的上游方向设置有双级拦淤坝(3),该双级拦淤坝(3)包括对称设置在泥石流流道(2)两侧的第二坝体(301)和第三坝体(302),其中,第二坝体(301)的一端与泥石流流道(2)侧边的高地(1)连接,另一端倾斜向上游方向延伸,从而使其迎水面与该侧的高地(1)形成第一停淤区(304);所述第三坝体(302)为沿泥石流流动方向呈弧形分布的坝体,且上游端与第二坝体(301)延伸至泥石流流道(2)内的一端连接,两个第三坝体(302)之间形成供泥石流通过的第二分流道(303),且第二分流道(303)为上游端和下游端均大于中部的双曲线形;所述第三坝体(302)的背水面、第二坝体(301)的背水面和该侧的高地(1)围成半封闭的具有朝向下游方向开口的第三滞流区(3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冲消能式泥石流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坝体(401)后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二次分流板(408),该二次分流板(408)为沿泥石流方向分布的V形,且其上游端与冲击变向板(407)的自由端之间具有间隙形成一条过流通道,上游端与泥石流流道(2)的侧边之间形成另一条过流通道;二次分流板(408)的V形尖端位于泥石流流道(2)的侧边,从而使二次分流板(408)与该侧的高地(1)之间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泥石流降速区(40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对冲消能式泥石流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坝体(401)内部为中空结构,且其表面分布有若干透水孔(402),这些透水孔(402)垂直向下贯通第一坝体(401),并与第一坝体(401)内的中空腔形成水流通道(406);在第一坝体(401)与锥形尖端相对的尾端具有拱形稳定部(403),拱形稳定部(403)内设置有若干根支撑柱(404),且这些支撑柱(404)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形成对水流通道(406)过滤的格栅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7469.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