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热回收新风及毛细管末端供暖、供冷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157985.4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5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陶进;杨金钢;陈怡天;曲娜;朱林;王一凡;张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3/14;F24F3/16;F24F7/007;F24F11/52;F24F11/54;F24F11/58;F24F12/00;F24F13/28;F24F110/10;F24F110/20;F24F110/30;F24F110/50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刘媛 |
地址: | 130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新风 毛细管 末端 供暖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供暖、供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全热回收新风及毛细管末端供暖、供冷系统及方法,检测室内温度数据、湿度数据、通风风速数据以及室内外的空气质量;进行过滤新风、室内供暖、除湿、排风、杀菌消毒操作,并对异物进行检测;对供暖、供冷系统进行远程维护、无线传输,对数据进行存储、传输至移动终端并显示。本发明通过温度检测模块根据待测点的图像测其温度,无测量距离干扰,且测量范围仅为待测点周围小范围区域,反应灵敏且测量误差小,有助于提升测量精度;同时,通过湿度检测模块法能够实施有效检测室内的湿度,检测数据准确,可靠性高,避免错误报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供暖、供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热回收新风及毛细管末端供暖、供冷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热回收新风机是利用回收排风热量(冷量)来降低室内冷热负荷的装置,不但能引进室外清新空气,还大大降低了能耗,环保节能。热回收新风机因其要引入室外新风,故机组应安装于与室外相通的位置,并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采用明装机组,部分品牌热回收新风机带有除尘或净化装置,则要有周期的对除尘及净化装置进行清洗。然而,现有全热回收新风及毛细管末端供暖/供冷系统检测温度不准确,影像正常供暖供冷实施;同时,不能准确检测室内湿度数据。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全热回收新风及毛细管末端供暖/供冷系统检测温度不准确,影像正常供暖供冷实施;同时,不能准确检测室内湿度数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热回收新风及毛细管末端供暖、供冷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热回收新风及毛细管末端供暖、供冷方法,所述所述全热回收新风及毛细管末端供暖、供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测温仪检测室内温度数据:(1)通过测温仪测量待测表面某测量点的温度,得到温度测量值;
(2)通过摄像头获取该待测表面的图像;
(3)对获取的所述图像进行处理,获得所述测量点的灰度值;
(4)获得所述温度测量值与灰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
(5)获取所述待测点某时刻的图像,利用所述对应关系得到所述待测点该时刻的温度测量值。
步骤二,通过湿度检测器检测室内湿度数据:(Ⅰ)通过湿度传感器获取室内的湿度信号;
(Ⅱ)对所获得的湿度信号的幅值与其预先设定的阈值相比较,判断第一时间内所述湿度的幅值大于或等于湿度阈值的累计时间是否大于第二时间,并在所述累计时间大于第二时间时产生报警信号;
(Ⅲ)放大所述湿度信号的幅值以获得具有预定幅值量程的第一信号;
(Ⅳ)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并将所述第一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对所述数字信号进行滤波;
(Ⅴ)向用户提供室内的湿度幅值并根据逻辑判断产生报警。
步骤三,通过异物检测程序对毛细管辐射盘管内部的异物进行检测:1)通过光照传感器检测毛细管辐射盘管内部和外部的光强;当光照传感器检测到光线不足或多种光线同时存在时,主控器控制辅助光源开启;
2)设定光照强度的第一预设阈值(ε0、ε0’)、第二设阈值(ε1、ε1’、ε);
3)将获取到的毛细管辐射盘管内部的光强与第一预设阈值(ε0、ε0’)进行比较,或将获取到的毛细管辐射盘管内部光强与毛细管辐射盘管外部光强进行比较,确定光强衰减值;
4)将光强衰减值与第二设阈值(ε1、ε1’、ε)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所述毛细管辐射盘管内部是否存在异物。
步骤四,通过主控器控制系统正常工作;通过除湿器对室内进行除湿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建筑科技学院,未经吉林建筑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79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