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丝杠式道岔迁移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动悬浮轨道道岔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58271.5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1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刚;毛凯;赵明;薄靖龙;任晓博;刘骁;李萍;查小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1L5/06 | 分类号: | B61L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丝杠式 道岔 迁移 装置 具有 电动 悬浮 轨道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丝杠式道岔迁移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动悬浮轨道道岔,该装置包括驱动单元、万向轴、丝杠、旋转中心组件、迁移点组件和尾端约束组件,旋转中心组件包括旋转中心基座和转动座,旋转中心转动座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旋转中心基座上,旋转中心转动座具有第一丝杠配合孔,驱动单元通过万向轴可驱动丝杠绕第二方向转动,迁移点组件包括迁移点基座和迁移点转轴,丝杠用于带动迁移点转轴沿第二方向移动,迁移点基座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迁移点转轴上,可移动轨道固定设置在迁移点基座上,尾端约束组件用于限制丝杠沿第一方向的移动。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道岔转辙装置行程小且提供的迁移载荷小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悬浮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丝杠式道岔迁移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动悬浮轨道道岔。
背景技术
电动悬浮制式的轨道与传统的轮轨轨道有很大不同,其轨道断面为U型(如图11所示),在轨道的左右两个侧壁上设置有电气线圈,两个侧壁通过轨底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这种轨道结构形式决定了其道岔只能整体迁移,道岔处只能设置转辙装置而不能设置辙岔装置,可移动轨的长度和行程都较大(如图12和图13所示)。对应要求转辙装置不仅行程大,且由于轨道的重量和刚度较大,还需要转辙装置提供较大的道岔迁移载荷。
左右侧壁上的电气线圈与列车上的磁体相互作用,不仅对列车提供横向的对中作用,还有垂向的对中作用,当列车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气动作用)而产生过度的上移运动时,电气线圈对列车产生向下的恢复力,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在某些情况下列车会对产生轨道向上的载荷作用,这一点与高铁轨道有很大不同,高铁列车不会对轨道产生向上的载荷。
相对于高铁交通,电动制式的磁浮交通适用于更高的运行速度,更高的运行速度对应着更高的可靠性要求,包括对道岔结构的可靠性要求。
现有的高铁轨道上的道岔如图15、16所示,左右两条尖轨通过尖轨固定杆连接在一起,构成道岔的可移动部分轨,不仅长度短、行程短,并且可移动部分的重量轻。转辙装置包括转辙机和拉杆(如图14所示),拉杆与尖轨固定杆铰接在一起,通过转辙机的动作实现直向通行和侧向通行的转换,具体如图15、16所示。然而,现有高铁轨道上使用的道岔转辙装置行程小、提供的迁移载荷小,无法应用于电动悬浮制式的大行程、大迁移载荷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丝杠式道岔迁移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动悬浮轨道道岔,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道岔转辙装置行程小且提供的迁移载荷小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丝杠式道岔迁移装置,丝杠式道岔迁移装置包括:驱动单元;万向轴,万向轴的一端与驱动单元连接;丝杠,丝杠与万向轴的另一端连接;旋转中心组件,旋转中心组件包括旋转中心基座和旋转中心转动座,旋转中心转动座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旋转中心基座上,旋转中心转动座具有第一丝杠配合孔,丝杠的一端设置在第一丝杠配合孔内,驱动单元通过万向轴可驱动丝杠绕第二方向转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垂直设置;迁移点组件,迁移点组件包括迁移点基座和迁移点转轴,迁移点转轴与丝杠螺纹配合连接,丝杠用于带动迁移点转轴沿第二方向移动,迁移点基座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迁移点转轴上,可移动轨道固定设置在迁移点基座上;尾端约束组件,丝杠的另一端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尾端约束组件内,尾端约束组件用于限制丝杠沿第一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地,旋转中心组件还包括第一径向轴承和第二径向轴承,第一径向轴承和第二径向轴承间隔设置在第一丝杠配合孔内,丝杠的一端支撑设置在第一径向轴承和第二径向轴承上,第一径向轴承和第二径向轴承用于限制丝杠沿第一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地,旋转中心组件还包括第一推力球轴承、第二推力球轴承、第一轴肩和第二轴肩,第一轴肩和第二轴肩均与丝杠固定连接,第一推力球轴承设置在第一轴肩和旋转中心转动座的一侧,第二推力球轴承设置在第二轴肩和旋转中心转动座的另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82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