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鱼鳞坑与截流沟综合径流拦蓄系统及其建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158427.X | 申请日: | 202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6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伟;姚京威;张会敏;李自明;李强坤;申震洲;姚文艺;胡亚伟;张昀;王军涛;周军苍;景明;程献国;李婷;宋常吉;吕望;张晓;王艳华;王荆;常布辉;梁冰洁;徐建昭;衣强;杨玉庆;郑艳爽;张有铎;马静;李昭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3F5/00;E03F5/10;A01G1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研创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9 | 代理人: | 郭璐 |
地址: | 450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鳞坑 截流 综合 径流 拦蓄 系统 及其 建造 方法 | ||
1.一种鱼鳞坑与截流沟综合径流拦蓄系统,包括设在山体(1)上的鱼鳞坑(2)和截流沟(3),所述鱼鳞坑(2)中种植有植物(4);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沟(3)位于所述鱼鳞坑(2)的下方,所述鱼鳞坑(2)的底部设有集水装置,所述集水装置与所述截流沟(3)之间通过排水装置连通;所述植物(4)的根部设有用来固定植物根部的网状固定板(5),所述网状固定板(5)与所述集水装置之间设有若干毛细管(6);
所述截流沟(3)靠近天然沟道的一端面上设有泄洪口(31),所述泄洪口(31)设有可自动升降的挡水板(32),所述挡水板(32)的升降实现泄洪口(31)的开闭切换;
所述集水装置包括设在鱼鳞坑(2)底部的集水池(22),所述鱼鳞坑(2)内垂直设有多根集水管(21),多根所述集水管(21)位于所述植物(4)的周围;每根所述集水管(21)的顶部高于地面,底部伸入所述集水池(22)中;
所述集水池(22)的顶部设有若干毛细管孔(221),所述毛细管(6)通过毛细管孔(221)通入集水池(22)的底部,所述毛细管(6)的顶部穿过所述网状固定板(5),与所述植物(4)的根系接触;
所述集水池(22)靠近顶端的上下左右四个面上均设有开口,每个所述集水池(22)与其临近的四个集水池(22)之间均设有排水管(23),所述排水管(23)与所述集水池(22)的开口固定连接;所述排水管(23)的底端与所述截流沟(3)连通;若干所述排水管(23)形成网状结构的排水装置;
所述泄洪口(31)下部设有与所述挡水板(32)对应的下降槽(33),所述泄洪口(31)上部设有倒U型的开槽(34),所述开槽(34)中设有长度不可变化的拉绳(35),所述拉绳(35)的一端与所述挡水板(32)固定连接,所述拉绳(3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浮块(36);所述浮块(36)的质量大于所述挡水板(32)的质量;
所述挡水板(32)为T型结构;
所述拉绳(35)上均匀设有若干滚珠(37),所述滚珠(37)可在所述开槽(34)中自由滚动;
所述鱼鳞坑(2)的外沿设有坑沿(7),所述坑沿(7)的底部宽,上部窄;
所述截流沟(3)靠近天然沟道的一端与天然沟道连接处设有多级的台阶(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鳞坑与截流沟综合径流拦蓄系统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山体(1)上沿等高线或者近于等高线挖设鱼鳞坑(2);
S2:在鱼鳞坑(2)的底部挖设开槽,放置集水装置;
S3:在山体(1)的地面以下铺设排水装置,将所有的集水装置连通;
S4:回填集水装置所处的开槽,在开槽中放置网状固定板(5);
S5:将毛细管(6)从网状固定板(5)的上方插入集水装置底部;
S6:将鱼鳞坑(2)进行回填,种植植物(4);
S7:在鱼鳞坑(2)的下方挖设截流沟(3),截流沟(3)与排水装置的底部开口连通;
S8:在截流沟(3)靠近天然沟道的端面开设泄洪口(31);
S9:在泄洪口(31)处开槽,组装能够自动升降的挡水板(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经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引黄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842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